椭叶变种(紫菀属 var. limprichtii)是菊科紫菀属的一种灌木植物,高度在30-180厘米之间,多分枝。老枝呈褐色,无毛,有圆形皮孔,新枝呈黄褐色或灰白色,有短柔毛和具柄腺毛。叶子卵圆、椭圆或长圆状,披针形,长3-17厘米,宽1-3稀达7厘米,基部楔形或近圆形,全缘或有浅齿,顶端尖或渐尖。叶子近纸质,无毛或上面被短柔毛而下面被白色或灰白色蛛丝状毛或茸毛。中脉和数个至十余对侧脉在下面凸起,侧脉在远离边缘处相互联结,网脉多少显明。
头状花序径约5-7毫米,多数在茎和枝端排列成复伞房状。花序梗长5-10毫米,有钻形苞叶。总苞倒锥状,长约5毫米,上部径4-7毫米。总苞片3-4层,覆瓦状排列,被疏柔毛或茸毛或近无毛。外层狭披针形,长约1毫米,内层线状披针形,长3.5-4.8毫米,宽0.6-0.8毫米,顶端稍尖,常带红色,近中脉草质,边缘宽膜质或基部稍革质。
基本资料
种中文名:椭叶变种
种拉丁名:紫菀属 var. limprichtii
系中文名:小舌系
系拉丁名:矮小锐额蚤 Albescentes Ling
组中文名:正菀组
组拉丁名:Sect.Orthomeris A.Gray
形态特征
小舌紫菀 灌木,高30-180厘米,多分枝;老枝褐色,无毛,有圆形皮孔;当年枝黄褐色或有时灰白色短柔毛和具柄腺毛,有密或疏生的叶。叶卵圆、椭圆或长圆状,披针形,长3-17厘米,宽1-3稀达7厘米,基部楔形或近圆形,全缘或有浅齿,顶端尖或渐尖,上部叶小,多少披针形,全部叶近纸质,近无毛或上面被短柔毛而下面被白色或灰白色蛛丝状毛或茸毛,常杂有腺点或沿脉有粗毛;中脉和数个至十余对侧脉在下面凸起,侧脉在远离边缘处相互联结,网脉多少显明。头状花序径约5-7毫米,多数在茎和枝端排列成复伞房状;花序梗长5-10毫米,有钻形苞叶。总苞倒锥状,长约5毫米,上部径4-7毫米;总苞片3-4层,覆瓦状排列,被疏柔毛或茸毛或近无毛;外层狭披针形,长约1毫米,内层线状披针形,长3.5-4.8毫米,宽0.6-0.8毫米,顶端稍尖,常带红色,近中脉草质,边缘宽膜质或基部稍革质。舌状花15-30个;管部长2.5毫米,舌片白色,浅红色或紫红色,长4-5毫米,宽0.6-1.2毫米;管状花黄色,长4.5-5.5毫米,管部长2毫米,裂片长0.5毫米,常有腺;花柱附片宽三角形,长0.5毫米。冠毛污白色,后红褐色,1层,长4毫米,有多数近等长的微糙毛。瘦果长圆形,长1.7-2.5毫米,宽0.5毫米,有4-6肋,被白色短绢毛。花期6-9月,果期8-10月。
椭叶变种
var. limprichtii (Diels) Hand.-Mazz. inAct. Hort. Gothob. 12: 206. 1938; S. Y. Hu in Quart. Journ. Taiwan Mus. 18:273, 1965. ——Aster limprichtii Diels in Fedde Repert. Sp. Nov, Beih. 12: 503,1922; Mattf. in Rehd, et Kobusk., Journ. Arn. Arb. 13: 406, 1932; Hand-Mazz.,Symb, Sins. 7: 1903. 1936.
叶椭圆形或长圆形,长3—7厘米,宽1—3厘米,基部宽楔形或圆形,下面被白色或灰白色密茸毛或棉毛;总苞片外层卵圆形,被疏茸毛。
产地分布
产于四川省西部和西北部(松潘县、茂理、康定市、黑水县、汉源县等)、甘肃省西部(舟曲县)。海拔2400—31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