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塔,俗称建昌塔。位于汾阳市文峰街道办事处建昌村东。明末施建,清初完工。砖石结构,平面八角,十三层楼阁式塔。座底宽(深)15.75米,通高84.93米,其高度位居全国古塔前列。
文峰塔从下至上由青石须弥座式塔座、塔身及宝顶构成;通体线条斜直向上,收分显著,出檐甚短。一层南面设石券圆拱门;二层东、南、西、北四面设窗,三层以上每面设窗1孔,全塔共设圆拱券塔窗92孔。塔檐为仿木砖雕结构,具体由砖雕额枋、垂莲柱、平板枋、斗、、飞、滴水、勾头、角梁等组成。六层以下每层设斗栱48攒,七层以上每层设32攒,通体共设仿木砖雕斗栱512攒。斗栱外观尺寸一致,形制统一,均为正心重栱出单翘,外拽厢栱交麻叶耍头。塔体内部为“双层套筒式”结构,中心部位为塔室,外围塔壁间夹以踏道,逐层折上,可至十三层。塔室及塔道顶部皆为砖券结构。塔室内设新塑观音及十二生肖,每层1尊。据有关文献记载,该塔的发起和主要督建者是汾阳市当时最有名望的封建士大夫朱之俊。他是明天启元年举人、二年进士,曾任国子监司业,清翰林秘书院侍读。他“喜表扬名迹、点缀乡帮”,主持了汾阳多处文化建筑和宗教建筑的营造。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汾阳地震,文峰塔遭到严重破坏。1998年5月,在汾阳全市人民及省地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汾阳市人民政府对文峰塔实施维修,2000年12月维修工程结束。2006年5月25日,山西省汾阳市文峰塔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文峰塔位于汾阳市城区以东2公里的建昌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998年重建,塔高84.93米,高度位于全国古塔之首,是中国文峰塔中的杰出代表。1996年公布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2006年5月25日,文峰塔作为明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峰塔是古代人民为使当地文风、文脉顺达,多出人才,根据风水理论而建造的,具有观赏性和标帜性双重意义的建筑,遍布全国各地州县,是科举制度的产物,同时也是儒、释、道三种思想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文峰塔由明末进士汾阳市人朱之俊(曾任明清两代国子监司业)倡议集资而建。当时汾阳境内西北高东南低,朱之俊相信“风水”之说,认为汾阳县境西高而东南低,不利文脉,出于期望家乡日后多出人才,建塔补救,于是汾阳文峰塔得以修建。建成后的文峰塔塔高13层,每层中有12生肖塑像。此后,仅清代从汾阳走出的进士就有48名,所以直到21世纪初当地还有登文峰塔祈福许愿的习俗。
1924年(民国13年)的一次地震中,文峰塔第13层东北角毁坏。
1998年汾阳市人民政府组织维修,社会各界捐资,于2000年12月竣工。原塔高80.12米,现增加至84.93米,成为全国第一高塔。
建筑特色
汾阳文峰塔为砖结构,外廓平面八角形,占地面积217.8平方米,外廓塔层之间以砖雕椽、飞檐、斗拱组成的塔檐相隔,共13层。由上至下分为塔基,台明,塔座,塔身,塔刹等五大部分。
塔室
塔内室平面方形,塔室之间以转折回廊式阶梯塔道相通。外廓塔壁和内室塔壁组成套筒式结构建筑。塔室内有空井,上下贯通,从底层塔室仰视可见最上一层的天井。塔室第一层中心为文殊菩萨塑像,从第二层起依次塑有鼠、牛、虎等十二生肖像,因此成为全国罕见的“生肖塔”。
塔座
塔座为条石砌筑的须弥座,石条上雕有“竹节”、“仰莲”、“卷草”图案。塔身由青砖砌筑。全塔共有斗拱512攒。塔檐翼角升起,出檐甚短。整个塔身上下层之间收分显著,塔体轮廓线斜直向上。
为条石砌筑的须弥座,石条上雕有“竹节”“仰莲”“卷草”等图案。
文化活动
倾斜事故
2013年10月,中国现存最高的古砖塔“汾阳文峰塔”向东倾斜,塔刹已偏离中心1.7米,沉降0.32米。从偏心距来看,比2000年的状况加大0.3米。为安全起见,已禁止人们登塔。汾阳市旅游文物局已向上级主管部门吕梁文物局提交了《关于文峰塔倾斜状态的报告》,建议将文峰塔列入维修计划。
参考资料
文峰塔.汾阳市人民政府.2024-01-22
文峰塔.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2024-01-22
山西日报报业集团.www.daynews.com.cn.2011-04-02
我国现存最高古砖塔倾斜1.7米 已禁止登塔.新华网.201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