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芹(1466—1541)字文林,号歉庵,今江西省峡江县巴邱镇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福州市推官。正德中,召为南京御史。因弹劾当朝大学士李东阳而闻名一时。又疏救给事中窦明,谏李炎驰马,俱有声名。后出为徽州府知府,改杭州市。嘉靖初,迁浙江省海道副使,历右参政,官至浙江右布政使。嘉靖六年(1527)九月,因朝廷追论宁波争贡事件被罢官,归乡终老故里。
人物生平
张芹,字文林,号歉庵,生于成化二年(1466),今江西省峡江县巴邱镇人。父张鉴,岁贡,任山东蒲台县教谕,后以其子芹贵封御史。张芹在县学为诸生时即“博学有时名”。弘治十一年(1498)戊午科举人,十五年(1502)中3甲第146名进士。初授福州市推官。
张芹通晓吏事,曾经奉命审讯一个典史的案件,此典史贪污不法,却交结监察御史以图逃罪,得到御史的偏袒,张芹不为所动,仍绳之以法。福建省巡按官员屡次向朝廷举荐其才,遂召为南京御史。
盛名一时张御史
①弹劾大学士
宁夏安化王之乱平定后,大学士李东阳亦进官荫子,张芹上疏抗辩说:
“东阳市谨厚有余,正直不足;儒雅足重,节义无闻。逆瑾乱政,东阳为顾命大臣,既不能遏之于始,及恶迹既彰,又不能力与之抗。脂韦顺从,惟其指使。今叛贼底平,东阳何力?冒功受赏,何以服人心?乞立赐罢斥,夺其加恩,为大臣事君不忠者戒。”
疏入,李东阳哭泣流涕不能辩解。武宗责张芹沽名钓誉,令其详陈,张芹于是主动请罪,被罚俸三月。张芹弹劾当朝首辅李东阳虽然没有被皇帝接受,但在朝廷上声名鹊起,“天下一日知有张御史。”
②疏救给事中窦明
刑科给事中窦明因上书言事下狱,张芹又疏救之,其中有言曰:
“言官,天子耳目也。善遇之,人人思奋,而蹇谔之风起;不善遇之,则人人畏避,而循默之风成。自古治乱兴废之验,莫不由此。顷岁贼瑾阴怀异志,挫辱言官,寘之极典,以制人,使不敢发其奸恶,卒之祸乱相寻,几危社稷,可惧也。今瑾诛矣,然群盗未平,灾异迭见,虽夙夜忧皇,孜孜求言,犹恐不及,奈何复有此举动哉?”
言辞恳切委婉,李炎意解,窦明因此得释。
③谏武宗驰马
朱厚照生性贪玩不羁,尤好禁中驰马射猎,有一次意外坠马受伤,翰林院编修王思上疏恳切地劝谏,触怒了皇帝,被罚远戍。张芹听闻感慨道:“王思不在谏官之位,却敢于直谏,我等言官岂能坐视乎?!”遂上疏说:
“孟子言'从兽无厌谓之荒'。老子曰'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心狂志荒,何事不忘?皆甚言无益有害也。今轻万乘之尊,乘危冒险,万一有不可讳,皇嗣未诞,如宗庙社稷何!”
武宗不听,仍旧声色犬马,我行我素。但李炎并没有怪罪张芹,只是罚俸以示薄惩。
自论救窦明、谏驰马两事后,“人愈重之。”
出守地方
不久,出为徽州知府。正德十四年(1519),封藩江西省南昌的宁王朱宸濠起兵叛乱,由于张芹老家在江西,朝中官员担心叛军会劫持张芹的家人取道徽州,遂改知杭州府。叛乱平定后,复还知徽州。
嘉靖初年,升浙江海道副使。历右参政,迁浙江省右布政使。嘉靖二年(1523),即张芹任浙江海道副使的时候,发生了严重的宁波“争贡事件”,御史熊兰、给事中张翀交章言逮治罪魁祸首宋素卿,并治市舶太监赖恩受贿包庇之罪,及海道副使张芹、分守参政朱鸣阳等人失职罪,闭关绝贡。
嘉靖六年(1527)九月,都察院追论原任浙江海道副使张芹、参政朱鸣阳纵寇殃民罪,罢张芹右布政使之职,朱鸣阳降二级。
归里家居
1527年张芹被罢官后,回到江西峡江县城(嘉靖五年始置峡江县)的老家,过上了长达14年的里居生活。张芹为人至孝,善待继母廖氏,在杭州市任上就多次上奏请求告老回乡侍候母亲,没有被批准。等到张芹被罢官归家,自己也年过花甲,继母廖氏很生气,便长跪在门外,廖氏不原谅自己便一直不起来。廖氏卒,服丧三年,不以病废。
家居绝泛交,无公府之,袍蔬食,俭以终其身。张芹在做南京御史的时候,曾经收集考证靖难之役中遇难的建文忠臣遗事,编成《备遗录》2卷。嘉靖二十年(1541)七月卒于家,年七十六。江西省提学副使苏佑令入乡贤祠,岁时祭祀。
研究书目
《明史》卷二百八、列传第九十六有传。
人物评价
慕其人,必以为雄杰伟特,性梗棘不可近。余见其退休时,恂恂儒生,布素徒步,道遇之,不知其为贵人,方欲相从问当时忠定伏阙始末与正德间诸大政事,以补史官之缺,不一再见卒矣。悲夫。
在官馀二十年,所至皆有可述。——罗洪先《浙江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张公芹墓志铭》
芹事继母孝,持身俭素,枲袍食终其身。——《明史。张芹传》
施政举措
张芹在官场任职超过二十年,无论在哪里都取得了显著的政绩。他擅长处理各种政务,公正执法,从不畏惧权势贵族,始终秉持正义,敢于直言进谏。在他担任徽州知府期间,以简朴务实的作风治理,受到了当地百姓的深切爱戴,当他离任时,徽州的百姓像送别父母一样流着泪送他离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公正执法:在福州市推官的任上,张芹以公平无私的精神审理案件,不被权势所左右。他果断地依照法律制裁了一位与清戎御史关系密切但贪污腐败的县尉,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尊敬和赞誉。
直言敢谏:在张芹担任监察御史的时期,他屡次提交奏章,坦率地批判当时的政务,特别是对大学士李东阳的不正当行为进行了尖锐的抨击,提议撤销其职务并收回之前给予的恩惠。尽管这些建议没有得到接受,但他的忠诚和勇敢得到了体现。
救言官、恤百姓:张芹努力救援被囚禁的给事中窦明,并屡次为了民众的利益而呈递奏疏,比如抵制皇帝过度狩猎、呼吁减少人民的负担等,彰显了他深切关注民间疾苦的情怀。
勤政爱民:在担任徽州知府的任内,张芹以其朴素的治理风格深得民心。即便在遭遇宁王叛乱等挑战时,他依然不离不弃,恪尽职守。
治理有方:当张芹担任浙江省的按察副使和布政使时,他展现出了非凡的管理能力。他妥善处理了倭人的贡品争议事件,确保了地区的安宁。
个人作品
《备遗录》1卷、《歉庵奏议》
《峡江儒学记》 张芹
峡江居新淦上游,吾郡之雄镇也。镇之东西壤地百余里,山耸水澄,灵秀所钟,端人彦士先后相望,自昔号为胜地。正德己巳以来,岁多荒,远近乌合之寇屡为民患,久而未靖,议者谓宜分地为新邑,而即峡江县为理所,增修武备,以弥其患。
嘉靖丙戌,岁部使者上其议于朝,俞音既下,诸役并兴。峡之东隅有地一区,夷易爽,故为驿舍,乃撤之他徙,而以其地建儒学焉。抡材命匠,仅数月而成功,时嘉靖丁亥三月吉也。后七年为嘉靖甲午,桂林市曾君曙来为邑令,以旧邑博李君孔达谓儒学肇建,不可无纪,乃谋于二尹徐君学堂,邑博李君望、沈君贵、谭君敷偕士之杰数辈谬以属予,予,邑人也,谊不得辞。
窃惟为政以人才为先,学校之教所以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伦,而人材所由出也。自古圣帝明王治天下,未有不以崇重学校、教育人材为急务者。我圣祖稽古定制,学校之设,遍于天下,教养之法,至精至备。列圣相承,益降作兴,圣谕谆谆,惟欲学者崇正学、迪正道,而深恐其或陷于邪僻,良德美意无以加矣。百六十余年之间,人才治化之盛,匹休隆古,岂偶然哉?盖自生民以来,道莫大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学莫正于孔、曾、思、孟、周、程诸子,或行之于当时,以成盛治;或传之于后世,以开来学,其一也。吾党之士,有志于圣贤之道,而从事乎圣贤之学,可苟焉而已哉。
主敬以穷其理,反躬以践其实,孜孜不怠,务造其极而后已。则学成道立,上可以希圣,次可以希贤,又其次亦不失为善士。达则致君而泽民,穷则垂训而范俗,斯其为有体有用之才,而于国家教育之恩为无负矣。若徒工文词以取科第,媒利禄而立身行,已于圣贤不能无愧焉。则虽名位之崇高足为世俗之所艳,非所望于同志也,尚其诸!
《备遗录》引 张芹
《备遗录》,录诸先正之忠于所事而以死殉之者也。
夫诸先正之死,烈矣。于今才百余年,而其遗事已落落无传,至有举其名而懵然者。於乎!忠义之名当与天地同不朽,顾湮没亦至此耶!尝考商、周之际,武王克商,伯夷叔齐饿死,圣贤之行,若甚不能同者。然究而论之,武王之所行者,仁也;夷齐之所守者,义也。不有秦武王,固无以安天下;不有夷齐,又何以风励后世而绵延八百年之精神命脉哉!此录之所以不容已也。
录中四十六人名氏,皆闽中宋君端仪尝采辑为录而未成者。予因旁加考摭,得方先生而下二十人事略,类而粹之,以为斯录。一字一句皆据实以书,不敢辄有增损。其漫无可考者,阙之,以俟同志君子。
於乎!诸先正之淑履关于世道也甚大,非寡陋者所能测。乃不自揆而为述如此,其何以不之罪也哉!
正德丙子五月既望,后学新淦张芹书于南台公署(即南京御史台办公之地,张芹时任南京御史)。
(《明史·张芹传》载张芹为峡江县人,但是当时峡江尚未从新淦分立,至嘉靖五年〈1526〉始置峡江县。故在此张芹仍书自己的籍贯为“新淦”)
小注:朱元璋死后,朱棣和朱允炆朱允之间展开了争夺帝位的斗争。结果燕王朱棣登上了帝位,是为永乐皇帝。建文帝不知所终,他手下许多臣子不肯归顺燕王,而为之殉节。张芹撰写的《备遗录》记载了这些殉节臣子共46人的姓名。其中20人还记下了他们的有关事迹。
《〈备遗录〉引》是张芹为《备遗录》写的序。序中首先交代了编纂《备遗录》的目的是表彰忠义,以“风励后世”。还介绍了《备遗录》的成书经过,46人名录是据宋端仪的采辑,而20人的事迹是由他自己“旁加考摭”“据实以书”“类而粹之”。
触及宫廷斗争,褒录为争权斗争失败而殉节的大臣,本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序文立足忠义,表达了凛然正气,使《备遗录》一书取得了一定地位。《明史·方孝孺传》载:“赵顼初,有诏褒录建文忠臣,建表忠祠于南京。”张芹的《备遗录》算是这一褒录的先声了。
籍贯考证
据《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备遗录》·一卷(浙江省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明张芹撰。芹,新淦人,《明史》作峡江县人,盖新淦其试籍也。 ”张芹在为《备遗录》所作的序文中署名“新淦张芹”,但是《明史》本传却称其为“峡江人”,难道真的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所解释的“盖新淦其试籍也”吗?诚然不是。
《明史》本传的资料来源于罗洪先所作的《浙江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张公芹墓志铭》一文,文中写道“公名芹,字文林,世居新淦之峡江。後析地,今为峡江县人。”罗洪先说的很清楚,张芹世居新干县之峡江镇,后来分地设立峡江县,张芹籍贯便被划归峡江。罗洪先是江西吉水县人,与新设的峡江县毗邻,他的记载是可靠的。
这里涉及到两县的历史沿革问题。峡江县,本为古巴丘、石阳二县之地,隋朝开皇十年(590),废除二县,分别并入新淦县和庐陵县,以巴丘故城为镇,名曰“峡江镇”。明朝成化至嘉靖几十年间,地方官员以为峡江地处新淦县南,离县治偏远,盗贼滋炽,赋税难收,历任官长莫不以分地立县为务,中更多故,寝而弗行。直到嘉靖五年(1526),临江知府钱琦上奏分新干县南设置新县才被获允,赐名“峡江县”,县治就设在古巴丘城附近。张芹所居“新淦之峡江县”即是峡江县城所在地。故张芹实为今江西省峡江县巴邱镇人。
家庭成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