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良法学院是常州大学二级学院,前身为1995年开设的法学专业,2003年成立法政系,2007年学院改名为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2010年学院改名为文法与艺术学院;2012年学院改名为文法学院;2014年学校院系调整,正式成立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
历史沿革
发展历程
史良法学院前身为1995年开设的法学专业,2003年成立法政系,2004年开设社会工作专业,2007年学院改名为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2010年常州大学更名后,艺术类专业划入,学院改名为文法与艺术学院;2012年艺术学院成立,学院改名为文法学院;2014年学校院系调整,正式成立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
史良法学院是以从常州走出去的我国著名政治家、法学家、社会活动家史良先生的名字命名的法学院。现任院长为全国政协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教育研究》执行主编、《比较法研究》杂志编委会委员、全国西方法律思想史学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特约咨询员、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监察专员、民盟中央法制委员会主任、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曹义孙教授。
学院拥有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在法学理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财税法学五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本科设有法学经济法方向和律师事务方向,在校本科生500多人。
成立以来,主持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近20项(重点两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近30项。拥有省级科研平台2个,校级研究机构11个。其中,“常州大学中国财税法治战略研究院”与中国政法大学等五所著名高校一并列为中国法学会认定的“国家财税法治研究方阵”成员单位。
学院高度重视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近年来学生一次就业率96%以上,出国和考研率达到30%,大学生社会实践和““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各种大赛多次受到省级以上表彰,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毕业生基础扎实、上手快、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名称由来
史良法学院是以从常州走出去的我国著名政治家、法学家、社会活动家史良先生的名字命名的法学院。
部门机构
学院部门
组织机构
学院共设有5个委员会 、1个领导小组、 2个中心。由学院主要领导担任负责人,开展各项工作。具体如下:
科学研究
科研成就
国家级课题
(1)良法善治视域下法治与德治关系研究,2015年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主持人:曹义孙
(2)我国政府信用管理体系及其征信模式研究,2015年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主持人:芮国强
(3)诚信文化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理论与现实基础研究,2015年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主持人:曹义孙
(4)知识产权诉讼技术事实查明机制研究,主持人:沈世娟
(5)晚晴江南人口流动与社会治安问题研究,主持人:吕杨
(6)消费安全的法律规制研究,国家社科一般项目主持人:钱玉文
省部级课题
(1)网络消费安全的多元规制研究,2015年中国法学会重点项目,主持人:钱玉文
(2)陪审员制度试点改革状况实证研究,2015年中国法学会一般项目,主持人:张建
(3)税收强制执行的法律规制研究,2015年江苏省社科一般项目,主持人:黄建文
(4)长三角环境监管体系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2013年江苏省社科一般项目,主持人:赵美珍
科研平台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法学
常州大学法学专业始建于1994年,1995年开始招收经济法学本科学生,法律专业每年招收经济法和律师实务两个方向的法学本科学生100多名,在校法学专业学生近400名。
学科体系
16门主干课程: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经济法学、商法学、知识产权法、国际公法学、国际私法学、国际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
师资队伍
史良法学院教师队伍学历层次高,大部分具有海内外名校博士学位;实践创新能力强,法学专业教师50%以上具有律师执业资格;年龄结构合理,形成了老中青有机结合的学术梯队。现有教职工46人,其中,专任教师38人,教授15人,副教授10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26人。拥有教育部法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学院以自身教师为主体,同时,聘请北京大学、法大、南大等10位名校专家和常州市公、检、法司、律所等近30位实践导师,开展“校地盟”协同培养高素质的法科应用型人才。
校外实践导师
硕士教育
学院于2015年11月取得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在财税法学、经济法学、法学理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五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财税法学
本专业主要包括财税法理论、金融税法、国际税法、外国财税法、区际税法学、财税法治与反腐败等研究方向。该学科点有刘剑文教授、熊伟教授、梁文永教授、钱俊文博士、黄建文教授等。
经济法学
本专业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知识产权法、金融法学等研究方向。该学科点有钱玉文教授、沈世娟副教授、刘永宝副教授、徐新意副教授、宣頔博士、朴常赫博士(韩国)等。
法学理论
本专业包括法理学(法哲学)、法律社会学、法律文化等研究方向。该学科点有曹义孙教授、王淑芹教授、吴玉章研究员、侯欣一教授、吕扬博士、张建博士(博士后)、张顺博士、高国梁博士(在读)等。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本专业主要包括环境保护法学、环境犯罪等研究方向,倡导多学科交叉研究环境法学。该学科点有赵美珍教授、赵赤教授、骆福林副教授等。
宪法与行政法学
本专业主要包括中国行政法学、高等教育法、法教育学等研究方向。该学科点有芮国强教授、莫良元教授、武瑾博士等。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院徽整体设计与学校圆形校徽相呼应,意指法学院是常州大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文化
院训
史良法学院的院训是“史争旦夕良善允正”。
释义如下:
(1)“史争旦夕良善允正”暗合“史良”先生的名字,既是对史良先生的怀念,又彰显史良法学院的特征。
(2)史争旦夕:意为抓紧时间,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目的。寓意史良法学院师生应抓住机遇,奋发图强。这与学校“勇担责任、追求卓越”的精神相辅相成。
(3)良善允正,出自一句经典法谚:法律乃良善允正之艺术(罗马五大法学家之一的乌尔比安引述罗马百科全书编者塞尔苏斯)。法律人奉良善允正为圭,守正担当,求知臻善。
领导团队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常州大学坐落于经济繁荣、人文荟萃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江苏常州,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及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
常州大学基础设施齐全,办学条件优良。现有武进区、白云、西太湖三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2498亩,校舍总面积6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4.2亿元,纸质图书160余万册。学校设有16个学院,全日制在校生18000余人。另设有李公朴社会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和常州大学怀德学院(独立学院)。
参考资料史良法学院简介.史良法学院简介.2021-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