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沈伟

沈伟,1968年9月18日出生于湖南岳阳,是一位居住在纽约市的华裔美籍编舞家、画家和导演。他以其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创作方式而广受认可,其作品融合了舞蹈、绘画、声音、雕塑、戏剧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元素。沈伟的风格融合了亚洲和西方感性,以及他对表演艺术的综合性方法。他的代表作包括《七到八然后》《限界》和《新的你》等。2019年10月,沈伟参与湖南卫视舞蹈类综艺节目《舞蹈风暴》,担任“风暴见证官”。2024年8月31日至9月1日,沈伟携其舞团在南京保利大剧院开启全国巡演。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沈伟1968年出生于湘阴县,来自一个艺术世家,父亲是湘剧团的导演,母亲是戏剧制作人。9岁时考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湘剧科,接受了严格的戏曲训练。1989年,他受到加拿大现代舞团表演的启发,毅然考入广东现代舞团,开始了现代舞蹈的学习和创作。

演艺经历

1994年,沈伟在全国现代舞比赛中获得编舞及舞蹈表演第一名,正式出道。2000年,他创办了「沈伟舞蹈艺术」公司,并担任艺术总监。他的作品基于过去12年的舞蹈技术,发展出一种被称为“自然身体发展”的运动语言。沈伟的13部重要的基于运动的作品在130个城市的30个国家巡回演出。

2008年,他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担任创意策划和《画卷》篇编导。此后,他为多个国际舞团和中国艺术节创作了作品,并为时装秀、艺术展览开幕式和其他文化制作创作作品。他还获得了新金斯基奖和麦克阿瑟天才奖等多项荣誉。

2010年以来,沈伟的作品开始更加大胆地跨越传统剧场的界限。如,蒙特卡洛芭蕾舞团的委约作品《七到八然后》美国舞蹈节委约的《限界》麦都斯艺术奖项目《新的你》等,都结合舞蹈运用了电影和现场投影、声音装置、静物画,甚至沈伟自创剧本的剧场等元素。同时,一些根据场地专门创作的作品陆续出现,譬如2010年10月,「沈伟舞蹈艺术」前往纽约城街头,在地铁、广场、河边、街头做了一系列公共表演;2011年6月,在大都会美术馆著名的雕塑园,作品《静止的移动》让舞者与雕塑之间进行关于“过去与现在、静止与运动”的对话。2011年,沈伟为纽约公园大道军械库5500平米的大厅量身定做了作品《分与合》演出区域铺了大面积的LED屏幕,大量应用声音、影像、现场装置、行动绘画等媒介,观众可自由出入,“零距离”观看30余位演员的表演,而这一互动行为本身也成为该作品的重要部分,该作品在美国艺术界引起热议。2012年11月,「沈伟舞蹈艺术」巡演中国国家大剧院和香港新视野中国艺术节,这亦是其首次回国正式为国内观众演出。

2013年5月15日作为国内首个聚焦中国当代艺术与设计的跨领域重量级奖项,奥迪艺术与设计大奖受到高度关注。由一汽-大众奥迪主办的第二届奥迪艺术与设计大奖落幕舞蹈艺术家沈伟“年度艺术大奖”.

2019年,沈伟参与湖南卫视舞蹈风暴》节目,担任“风暴见证官”。

2020年,他继续在《舞蹈风暴》第二季担任风暴鉴证官。2021年,他的全新制作的浸入式整体艺术现场《融》在上海全球首演。2023年,他担任舞蹈诗剧《东坡》的总导演。

2024年7月25日,据扬子晚报网报道,沈伟携其舞团将于2024年8月31日至9月1日登陆南京保利大剧院,开启全国巡演。同年9月,沈伟作品《天梯》•《声希》在2024第五届岳麓山戏剧节演出。

主要作品

在老家湖南省,子承父业的沈伟八岁就开始学习戏曲,随着文化大革命的过去,沈伟学习了数十个艺术角色。他后来搬到了广州市,并在那里参与创立了广东现代舞团,是中国最早的此类舞蹈团之一。 在奥运会开幕式上,舞蹈演员在他的指导下用身体做“笔”,在体育场正中的巨幅画纸上用手挥毫泼墨。沈伟表示,这些舞蹈取材于一眼就能认出的中国文化元素,但又借助于肢体的扭曲舞动来以抽象形式加以表达。他指出,就像毛笔上的锋毫,舞者必须不停舞动,身体要彷佛无骨一般柔软。

沈伟主要创作了《画卷》。沈伟的视觉带有美术性、逻辑性以及异质的特点,湖南省独具特色的湘剧对沈伟的影响很大,还是五六岁的时候,沈伟就在湘阴县的湘剧舞台上“跑龙套”,但沈伟自幼训练中国的书法、绘画和京剧的表演。这些综合素养造就了沈伟。沈伟承认,他的每一部作品中,或多或少地都有“湖南影子”。沈伟舞步和身躯动作的灵感来自于西方的舞蹈传统和中国的戏剧、杂技和武术。“艺术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个说法永远不会过时,只要是体现了“人”的东西,以“人”为基础的艺术,东、西方的观众没有不能够接受的。可以说,《画卷》的成功,也是这个道理。恢宏的“鸟巢”中央,一幅山水画卷缓缓展开,光影旋动中,身着黑衣的舞者优美而华丽的转身,在黄色如宣纸的画布上留下一道道墨痕……这是2008年8月8日晚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开幕式上出场的第一个节目——现代舞《画卷》。

15位身着青衣的演员用身体和现代舞的技法,在特制的巨大画布上完成一幅中国山水画。伴随宛转悠扬的古筝演奏的旋律,他们时而长袖轻舞,时而扭动腰肢,那墨韵酣畅、洒脱写意的动作,不仅使“鸟巢”内的10万人沸腾了,而且也倾倒了全世界在电视机前的观众。《画卷》的表演,要求舞者像毛笔上的锋毫,不停舞动,身体仿佛无骨一般柔软,同时要求每一个动作与每一笔画都配合得丝丝入扣。演员们戴着手套,手套上沾有黑色和蓝色的墨汁。黑色的墨汁用来演绎山水,蓝色则用来绘制云彩,云彩在与画布接触两分钟后消失。为了画好这个太阳,他用自己的身体在画布上一次次地做实验,画了几千个、几万个圆形,每天在地上滚,弄得全身都是青的。 沈伟喜欢把脚底蘸满墨水,舞出如行云流水、草书般的“舞蹈书法”,探索肢体语言,把充满动感的视觉线条化为画卷上的泼墨。光影虽然会流逝,但在空中舞动过的肢体的余韵却在白布上留下斑斓的痕迹。沈伟自己也认识到,“我本来是想为自己编舞时作一个记录,研究舞蹈动作设计的细节,细看却成了一幅画。”沈伟对艺术水准有一份固执的坚持。他在找一个新的肢体语言时曾经要求演员把已经练习多月的舞步全部抛弃并重新编排练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最终表演打动了所有人,也包括沈伟自己。

2008年北京奥运会来到中国。为了使这一主题获得国际认可,北京奥运会的组织者专门聘请了出生在中国的舞蹈家沈伟,他于1995年移民美国纽约,并在那里成为一名享有盛名的舞编。40岁的沈伟加入了中国电影导演张艺谋领导的一个创意团队,担任顾问及首席舞蹈策划。

奥运会开幕式结束后沈伟在控制室对记者说,奥运会组织者要求他加入这个团队,因为大家都想要营造出一种融合了当代特色的中国风格。

表演场地的中央是一幅480英尺长的中国画卷,在这张LED“画纸”上,一幕幕中国历史如电影般回放。在表演中,中国过去及的科技成就一一展现,例如,由真人表演的古代发明活字印刷术,而后演变成电脑键盘

沈伟自己的跨文化背景使得他能够迎接这样的挑战。在老家湖南省,子承父业的沈伟八岁就开始学习戏曲,随着文化大革命的过去,沈伟学习了数十个艺术角色。他后来搬到了广州市,并在那里参与创立了广东现代舞团,是中国最早的此类舞蹈团之一。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场景沈伟编排的这场表演灵感来自禅宗,所展现的中国形象与许多人此前想像的完全不同:他们本以为会有成百上千的中国军人在共产主义颂歌中表演锁步。沈伟说,观众从未想到奥运会能以如此优美简明的表演开幕,但这个设想更有中国味。 借助沈伟的指引和墨水褪去的效果,舞蹈者的移动在一块巨大的帆布上留下了一幅美丽画面,而这块画布则成为开幕式表演贯穿始终的一个元素。这块画布比组织者原来设想的重很多,因此彩排时不得不裁成两半。画面展现了观众与运动员共同拥有青山和太阳,生动诠释了北京奥运会“同一个世界”的主题。在传统的运动员入场仪式上,选手们相继走过这一画面,给画面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沈伟表示,这是由大家共同创造的图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还承载着说服受众改变观念的期望,这是此前开幕式很少遇到的挑战。

作品特点

从湖南湘剧名角,一度当画家,到国际编舞名家,沈伟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沈伟说,他的经历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在谈到张艺谋之所以选择自己担任开幕式舞蹈指导的原因时,沈伟说:“张艺谋也许是看中了我中西方结合的视角。我在中国生长的26年里,不仅学习舞蹈,而且学习戏剧和中国画,对中国文化比较了解;同时,我有14年在美国度过,学习和创作了许多现代舞。” 沈伟用黑、白和灰的颜色,几何图线的地板上的简练的肢体动作及律动,配合钢琴音乐,在宁静的舞台上塑造出生动的构图。从动作缓慢、感受性很强的作品《折迭》到追求造型艺术和绘画感觉的作品《接近平台》从理性的、高度抽象和极具爆发力并充满身体技巧的作品《春之祭》到基于京剧美学的抽象写实形态,把京剧原唱和舞蹈整合为一的作品《二进宫》从把现代舞的界面推向极端和极致的作品《连接转换》《共鸣背后》《地图》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画卷》沈伟在不停地追求艺术的新境界。

沈伟说,每一部作品都要显示出独特的创意。他强调要融合戏剧、绘画、中国京剧、雕塑、哲学等各艺术领域,创作出视觉与舞蹈韵律的新语言,发展出多元的舞蹈艺术——既抽象又真实的幻想意境。他认为,“现代舞建立在对肢体的研究基础上,也是对艺术观念的一种研究成果。就好比我们夸一只杯子漂亮,不一定非要形状多美,玻璃自己就带有生命力。舞蹈也一样,不用刻意表达或渲染什么,肢体语言本身就有艺术价值。研究和利用好这种语言,有助于开发人们的智力和感官。”

华盛顿时报》:“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艺术家之一”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舞蹈风暴》:定格舞者的极致之美.搜狐网.2024-02-26

华裔舞蹈家沈伟将携《天梯》《声希》开启五城十场巡演.百家号.2024-08-11

《天梯》《声希》25年后复排升级,沈伟经典之作南京开启全国巡演.扬子晚报网.2024-08-11

“好戏”连连!2024第五届岳麓山青年戏剧节9月盛大启幕.腾讯网.2025-01-15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