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是汉代宫殿,位于今耀县小丘乡的独冢村,面积较大,据实测东西长2.5千米,南北宽3千米,面积7.5千米。遗址东临浊峪河,西届清峪河,北边为乙社村,南为冲沟,西独冢村有夯土台基,东西宽12米,南北长52米,高达4米,又西有南北向夯土层长50米,夯土层中有建筑物基石和下水管道残件。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人在现场踏勘,发现在遗址遗存有大量的板瓦、筒瓦、瓦当残骸,还捡有“宫”字瓦当残片,证实该遗址确是宫殿遗址。
简要介绍
本世纪初上海文物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瓦当艺术》一书,其中收录了八枚出自独冢村遗址的瓦当,内有“祋祤”文字瓦当两枚、“宫”字瓦当一枚,年代注明为汉代,可知独冢村宫殿遗址在汉代应该名“祋祤”,在秦则是曲梁宫。
后代史书关于曲梁宫、祋祤宫记载极少。只有《后汉书·董卓传》记载,东汉末,李傕乱,劫刘协于军中,饥歉,欲徙帝于池阳黄白城”,此黄白城,据《长安志》“曲梁宫在黄白城内”,可知在汉末,曲梁宫仍在,并有了黄白城的另名。《长安志》又载,“曲梁宫在三原”;“黄白城在(三原县)县西南十五里”,后人以为这是混淆了古代三原几次变更迁移的原因,后人不解独冢村遗址为秦曲梁宫、汉 祋祤宫也是这个原因。古代三原,曾经几变县城所在,据汉末《三辅黄图》、北宋《长安志》记载,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时设三原县,在池阳县境;到了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因战乱,“徙县于清水谷”,即今独冢村一带;其具体位置的记载是在“今县治西北三十一里三原故城”,其距离、位置大致就在独冢村一带;到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方“徙治清谷南故任城区,改为池阳县”;三年以后又“改为华池县,仍分置三原县”,其县治仍当在独冢村一带;“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三原县,改华池为三原县”,三原县至此才雄踞丰原、孟侯原、白鹿原之中,而曾经为古三原之地的独冢村一带则划归华原,即在今耀州区境内,与三原县隔沟相望,文字记载属三原县的秦曲梁宫、也即汉祋祤宫遗址,也就归属于华原县,就是今天的耀州区了。
历史记载
《三辅黄图.卷之三》:
步寿宫,秦亦有步寿宫,今按其地与秦异,则秦汉各有步寿宫耳。
汉 祋祤宫,宣帝神爵二年凤凰集祋祤县,凤凰集处得玉宝,乃起步寿宫。
直按:凤凰集祋祤县,事见《汉书。郊祀志》。又《陕西通志》卷七十二云:步寿官在耀州东北一里。
历史传说
秦朝末年,烽火四起,今陕西耀县东一带,男丁多数战死疆场变得稀少,又逢连月天干无雨,人们生活陷入水生火热,惨不忍睹。乡民不堪,遂联袂跪地求雨,哀嚎震天。忽然间,一只从未见过的七彩大鸟扇动双翅从天边徐徐飞来,身后跟随着漫天乌云,飞过之处,惊雷声声,暴雨如注,雨下一昼夜后,大地得以滋润,万物复苏。乡民互帮互助,日夜耕种,数月后喜获丰收,得以熬过灾年。从此,奠定秦地八百里沃土的根基。乡民感念大鸟受上天指示,拯救苍生,遂尊称大鸟为祤【音同羽】。随着日月流长,当地也命名为祤地。
至西汉年间,此地铸造一兵器名为祋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