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村

该行政村隶属会泽县迤车镇,地处迤车镇西南边,距镇政府所在地40.00公里,到镇道路为土路,交通方便,距县城78公里。东邻阿都村,南邻大桥乡,西邻巧家县,北邻花房村。辖三台、董家箐等25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128户,有乡村人口4702人,其中农业人口 4702人,劳动力2432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987人。

年平均气温11.00 ℃,年降水量800.00毫米,适合种植 玉米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2,977.00亩,人均耕地 0.6亩,林地30,356.60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85.3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99 元。农民收入主要以 种植业为主。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977.00亩(其中:田830.00亩,地2147.00亩),人均耕地0.63亩,主要种植玉米、水稻、马铃薯等作物;拥有林地30356.6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0.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00亩,主要种植等经济林果;其他面积8787.19亩。该村设党小组4个,党员总数72人,党员中男党员65人,女党员7人。团员75人。

基础设施

该村截止2011年底,全村有373户通自来水,有755户饮用井水,有1128户通电,有0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500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33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32户。该进村道路为土路;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40.0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0.00公里。全村有效灌溉面积为845.00亩,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845.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18亩。该村到2011年底,有9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1106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人口卫生

该村现有农户1318户,共乡村人口5649人,其中男性3071人,女性2578人。其中农业人口5605人,劳动力2163人。到2011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5;参加农村合作医疗4493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距离村委会卫生所1.00公里,距离镇卫生院40.00公里。人畜混居的农户0户。

农村经济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养殖,主要销售往。2011年 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150.00万元,该村目前正在发展水稻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产业。

该村2011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972.00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745.00万元,畜牧业收入1123.00万元(其中,年内出栏肉猪8741头,肉牛654头,肉羊547头);林业收入9.00万元,第二、三产业收入95.00万元,工资性收入30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07.0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300.0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865人,在省内务工823人,到省外务工42人。

文化教育

该村小学生就读到小米小学,中学生就读到镇中、会三中。该村距离小学校0.50公里,距离中学40.00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中,小学生511人,中学生234人。

村务公开

该村到2011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1128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2977.00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0.00亩。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其中,一事一议筹资额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议筹劳1115个(劳均6个)。年末集体总收入0.00万元,有固定资产0.00万元,年末集体有收益0.00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定期开展村务公开,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等方式公开。

发展重点

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存在主要问题和困难:一、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发展不平衡。二、村民整体素质普遍低,科技意识不强。三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人多地少的现象十分突出,科技推广难,村民小富即安思想严重,广大人民群众缺乏创新精神。四、经济结构不合理,财源结构单一,财政增收困难。五、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六筹集农业发展资金难。。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发展思路及发展产业: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围绕万元增收这一目标,突出扶贫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素质提高三个重点,培育壮大畜牧、林果、劳务输出三大产业,推进“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农村民主法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参考资料

基础设施.-.2015-09-10

农村经济.-.2015-09-10

村务公开.-.2015-09-11

发展重点.-.2015-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