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聚寺原位于昆山马鞍山南,始于梁代,始建于梁代天监十年(公元511年),经萧衍恩准,由湖州市沙门慧向大师所建(慧向大师为梁武帝之师)。历史上为江南的佛教丛林。鸡鸣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中就有慧聚寺。
全寺规划以鹿港龙山寺建筑为方案设计基础、并参酌艋舺龙山寺配置,由修复鹿港龙山寺复建主案符宏仁建筑师跨海在台北市、昆山市、泉州市主导两岸设计团队的图纸设计,并多次取法鹿港龙山寺、开元寺、承天禅寺、天后宫,闽南两岸各大名山古寺院建筑、艺术特色,筹建处以二年的时间精心规划,面对江南与闽南文化及建筑形式的差异,几经波折后并在机缘下巧遇获泉州百年工艺技术、工匠支持,以闽南地区风格鹿港镇特色的建筑条件始成熟,重建工作展开,全寺融合闽南古建筑及台湾龙山寺、天后宫妈祖庙之美,并结合苏州园林的典雅,还有鹿港小镇古商业街。
昆山每年举办的妈祖祭祀、妈祖巡游、台湾民俗文化嘉年华也都吸引了无数市民和台商参与。去年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年会在此举办,来自大陆、美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台湾地区等26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位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会员前来参会。
特色
是华东地区以“闽台”风格、鹿港镇特色规划的寺庙建筑群,汇聚两岸宗教、艺术、人文、历史、建筑。渡海从鹿港龙山寺、赤湾天后宫引进两岸香火。
全寺规划以鹿港龙山寺建筑为方案设计基础、并参酌艋舺龙山寺配置,由修复鹿港龙山寺复建主案符宏仁建筑师跨海在台北市、昆山市、泉州市主导两岸设计团队的图纸设计,并多次取法鹿港龙山寺、开元寺、承天禅寺、天后宫等闽南地区两岸各大名山古寺院建筑、艺术特色,获泉州百年工艺技术、工匠支持,全寺融合闽南古建筑及台湾龙山寺、天后宫妈祖庙之美,结合苏州园林的典雅,还有鹿港镇古商业街;让旅人在江南水乡也能漫步于缅怀旧时光的鹿港古街、红砖,红墙燕尾脊,体会人情味浓厚的家乡气息,安慰游子的思乡忧愁。
主要建筑
慈善文化广场、配套区、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圆通宝殿、赤湾天后宫、文殊普贤殿及厢廊。主寺西面是两岸文化交流中心。
天王殿
放下尘世穿过山门便达天王殿,殿堂正中供奉的是弥勒佛菩萨(也称未来佛),现世人供奉的弥勒实为布袋和尚,进殿一眼就会看到那个居中朝南坐的大肚弥勒佛。与弥勒佛背靠背,面朝圆通宝殿的是韦驮天王(菩萨),他是佛寺的守护神;天王殿的左右两侧就是人人皆知的四大天王。
圆通宝殿
穿过天王殿,即到达圆通宝殿,圆通宝殿是慧聚寺的主殿,主祀观世音菩萨。观世音的背面供奉的是西方三圣“接引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以站姿形态面朝后殿(妈祖殿),三圣背后的墙壁上是巨幅唐卡。大殿的左右两侧供奉的观音化身三十二应身,按法华经普门品。整个大殿融合两岸闽南建筑、艺术、观音文化,充满着让信徒一进慧聚寺就如同来到台湾鹿港龙山寺,进入大殿就如同来朝普陀山。
天后宫
也称妈祖殿,主要供奉妈祖。昆山市在2005年引入妈祖文化概念,启动建设华东地区“纯闽台风格”的慧聚天后宫,打造抚慰广大台商的精神和文化平台。慧聚天后宫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筑及神像布置均采用闽台风格,为闽台传统木结构建筑。
建筑资料
面积
总用地面积104.5亩,分寺庙、辅房配套、文化广场、鹿港古街,主轴坐北朝南、格局四进二院,中轴占地面积22.24亩,215*69(m)。
依序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川堂、圆通宝殿(观音菩萨及三十二应身)、祖客堂、文殊殿、普贤殿、妈祖殿,左右祀奉文昌帝、关圣帝君、土地公、送子观音、厢廊等,中轴线总面积6500平米。
结构
主体结构:石+木栋架 (宝殿金柱为泉州市白花岗石)。主梁栋架构直径30CM以上,采用印度尼西亚进口原木(所有木料经干燥防腐处理)。
取材
雕刻部位采用江西省樟木,小型配构件采用福建省杉木王,古法雕刻狮座、通、随、木门窗,闽南地区砖雕壁画
墙柱
主殿立柱为雕刻九龙柱(泉州青),四周墙体为清水墙,采用闽南红砖墙裙,泉州青高浮雕、墙堵、石栏杆、须弥座、九龙堵
装饰
屋面金黄琉璃瓦+闽台式堆剪装饰,整体殿堂采用泉州鹿港式彩绘+箔金装饰。
诗词
人莫嫌山小,僧还爱寺灵。
殿高神气力,龙活客丹青。
[宋]龚昱辑《昆山杂咏》卷上
苏州昆山慧聚寺僧房 孟郊
昨日到上方,片霞封石床。
锡杖莓苔青,袈裟松柏香。
晴无短韵,昼灯含永光。
有时乞鹤归,还访逍遥场。
《全唐诗》
宝殿依山险,凌虚势欲吞。
画檐齐木末,香砌压云根。
远影窗中,孤烟竹里村。
凭高聊一望,归思隔吴门。
《嘉靖昆山县志》卷十六集诗
历史
慧聚寺始建于梁代天监十年(公元511年),经萧衍恩准,由吴兴沙门慧向大师所建(慧向大师为梁武帝之师)。历史上为江南颇具影响的佛教丛林,香火旺盛,信徒众多,是一座人文历史悠久、艺术文化灿烂的千年名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中就有慧聚寺。
“画龙点睛”成语典故出自此处(一说金陵安乐寺)。唐代诗人孟郊、张祜所作的慧聚寺题咏,以及宋代王安石的和诗(二首)曾被誉为“山中文徵明”。李煜曾为大殿前的经台、钟台题写匾额。康熙帝四次巡幸昆山慧聚寺,并作诗留题“万里人烟春雨浓,菜花麦秀滋丰茸,登高欲识江湖性,染瀚留题文笔峰”。
参考资料
慧聚寺-苏州-江苏寺院.佛教导航.2024-03-22
慧聚寺 .昆山佛教网.2024-03-22
走进华东最大妈祖庙.中国台湾网.2024-03-22
慧聚寺.昆山佛教.2017-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