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53~1957)

1953~1957年是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五年。在这个五年,中国实施了以苏联援建的“156项”为中心的基础建设,开始了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通过“一五”计划的实施,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结构的改善,工业布局趋向合理,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本书全面研究了“一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分析了在此期间的经验与教训。

作者简介

董志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经济史学会会长。

武力,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室主任,中国经济史学会副会长

目录信息

(上)

导 言……………………………………………………………………………………………1

第一章 工业化战略的确立……………………………………………………………………20

第一节 工业化战略的选择………………………………………………………………20

一 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思想和现实基础…………………………………20

二 国家统一和安全对工业化的要求………………………………………………24

三“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的形成和主要内容…………………………………25

第二节“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31

一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产生背景……………………………………………………31

二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形成过程……………………………………………………33

三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主要内容…………………………………………38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转型…………………………………………………………41

一 新民主主义理论包含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42

二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历史作用……………………………………………………44

三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新民主主义经济终结的关系………………………………47

四 从新民主主义经济转向社会主义经济的另外两个因素………………………52

第四节 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条件……………………………………………………55

一 强大的政府动员和资源配置能力………………………………………………55

二 苏联的全面援助…………………………………………………………………57

三 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制约………………………………………………58

第二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62

第一节“一五”计划的编制……………………………………………………………62

一 实施“一五”计划的决策及编制准备工作……………………………………62

二“一五”计划的编制和通过……………………………………………………66

第二节“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69

一 基本任务…………………………………………………………………………69

二 主要计划指标……………………………………………………………………71

三 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设想………………………………………………………74

第三节 地方计划、部门计划和年度计划的编制………………………………………76

一 地方计划编制情况………………………………………………………………76

二 部门五年计划编制情况…………………………………………………………78

三 年度计划的编制…………………………………………………………………82

第四节“一五”计划对几个经济关系的处理…………………………………………89

一 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90

二 经济发展与工业布局的关系……………………………………………………90

三 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的关系……………………………………………………92

四 优先发展重工业与全面安排的关系……………………………………………92

第三章 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基本建设投资体制………………………………………………94

第一节 国家财政在基本建设投资中的主体地位………………………………………95

一 建设重工业所需的大量资金主要来自内部积累………………………………95

二 国家财政是大规模基本建设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96

第二节 基本建设投资职能部门的建立…………………………………………………98

一 各级计划机构的建立与基本建设管理职能的确立……………………………98

二 国家和地方建委的设置…………………………………………………………99

三 建筑主管部门的建立和设计力量的调整………………………………………102

第三节 建立高度集中的拨款管理和监督体系…………………………………………103

一 成立负责基本建设投资专业银行……………………………………………104

二 拨款规章制度体系的形成………………………………………………………105

三 拨贷款业务的创办………………………………………………………………107

四 自筹基本建设资金及其他资金的管理…………………………………………109

第四节 确立地方政府的投资职能………………………………………………………112

一 有计划地发展地方工业是“一五”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12

二 地方基本建设投资方针——“三就”方针的变化……………………………113

三 有限扩大地方基本建设投资权限的政策………………………………………115

第五节 其他经济成分固定资产投资的管理……………………………………………116

一 对农业固定资产投资贷款的管理………………………………………………117

二 对手工业基本建设投资贷款的管理……………………………………………119

三 对职工建造住宅贷款的管理……………………………………………………120

四 对公私合营企业基本建设拨款的管理…………………………………………121

第四章 以“156项”为核心的基本建设投资 ………………………………………………123

第一节 以“156项”为核心的重点建设项目 …………………………………………123

一 从苏联东欧引进资金和技术方针的形成和起步………………………………123

二“156项”的确立 ………………………………………………………………125

三 项目的结构与布局………………………………………………………………126

四 设备引进情况……………………………………………………………………130

五 技术引进情况……………………………………………………………………133

第二节 基本建设投资结构………………………………………………………………135

一 中央和地方投资的比重…………………………………………………………135

二 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投资比例………………………………………………136

三 工业各部门之间的投资比例……………………………………………………138

四 大中小型项目和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投资比重…………………………142

第三节 重点建设项目的建设……………………………………………………………145

一 工厂厂址的选择…………………………………………………………………145

二 建设土地的征用…………………………………………………………………146

三 保证项目建设的其他措施………………………………………………………148

第四节 基本建设投资效益………………………………………………………………149

一 项目建成投产率…………………………………………………………………150

二 工业建设投资的效益……………………………………………………………150

三 其他部门基本建设投资的效益…………………………………………………154

四 重点项目建设取得较好效益的基本原因………………………………………155

五 存在的主要问题…………………………………………………………………157

第五章 大规模建设开始后的供需矛盾与农产品统购统销…………………………………159

第一节 资源全面短缺形势的形成………………………………………………………159

一 物质资源供求不平衡……………………………………………………………159

二 科技与管理方面的人力资源供需不平衡………………………………………167

第二节 资源配置上市场与计划的矛盾日益突出………………………………………171

一 多种经济成分条件下的市场竞争………………………………………………171

二 农产品市场与计划的矛盾………………………………………………………172

三 工业品市场与计划的矛盾………………………………………………………174

四 经济体制从市场向计划快速过渡………………………………………………175

第三节 对粮棉油实行统购统销…………………………………………………………177

一 国家对重要物资的垄断经营与统购统销的决策………………………………177

二 对粮食、油料油脂实行统购统销………………………………………………178

三 对棉花实行统购、棉布实行统购统销…………………………………………181

四 统购统销制度的调整……………………………………………………………183

第六章 农业合作化的推进与实现……………………………………………………………187

第一节 农业合作化的稳步发展…………………………………………………………187

一 土地改革以后农村经济面临的新问题…………………………………………187

二 从小农经济出发的互助合作……………………………………………………188

三 对急躁冒进倾向的纠正…………………………………………………………190

第二节 农业合作化进程的加快…………………………………………………………194

一 总路线的宣传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促进了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194

二 农业互助合作重心的转变………………………………………………………195

三 农村工作从以生产为中心转到以合作化为中心………………………………196

四 整顿和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198

五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优越性的显示……………………………………………201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提前实现……………………………………………………………203

一 围绕农业合作化发展速度的争论………………………………………………203

二 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的出现……………………………………………………206

三 建立(兴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高潮……………………………………207

四 过急过快地实现农业合作化带来的问题………………………………………210

第四节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调整……………………………………………………212

一 实行勤俭办社发展多种经营……………………………………………………212

二 缩小社队规模、改进生产管理和贯彻执行互利政策…………………………214

三 实行民主办社,整顿干部作风…………………………………………………216

四“包产到户”制度的出现与夭折………………………………………………217

第七章 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21

第一节 手工业分类及其概况……………………………………………………………221

一 私营手工业的分类………………………………………………………………222

二 手工业合作组织的种类及其特点………………………………………………224

三 1953年以前手工业合作化概况…………………………………………………227

第二节 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历程………………………………………………………230

一 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初步进展…………………………………………………230

二 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236

第三节 手工业合作化的绩效……………………………………………………………243

一 手工业生产的发展………………………………………………………………243

二 手工业合作化后经济效益的提高………………………………………………247

第八章 私营工业的公私合营…………………………………………………………………250

第一节 私营工业公私合营的方针及其实施……………………………………………250

一 对资本主义工业改造的方针与政策……………………………………………251

二 资本主义工业公私合营的过程…………………………………………………253

第二节 私营工业公私合营过程中的产权清算与产权管理……………………………260

一 过渡时期交通银行的主要职能…………………………………………………260

二 过渡时期交通银行的主要任务…………………………………………………261

三 配合政府清理企业中的公股公产………………………………………………261

四 配合政府具体监管公私合营企业的财务………………………………………262

第三节 私营工业公私合营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调整……………………………………263

一 公私合营工业的管理体制问题…………………………………………………263

二 合营工业企业的改组问题………………………………………………………264

三 公私合营企业的生产经营问题…………………………………………………265

四 公私合营企业中的公私关系问题………………………………………………266

五 公私合营企业的工商关系问题…………………………………………………267

六 针对新问题的调整措施…………………………………………………………268

第四节 私营工业的迅速消亡与公私合营工业的发展…………………………………269

一 私营工业从工业领域的全面退出………………………………………………269

二 公私合营工业的逐步成长………………………………………………………273

第九章 私营商业、饮食服务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275

第一节 私营商业的基本情况与改造的基本政策………………………………………276

一“一五”计划初期私营商业的基本情况………………………………………276

二 从利用、限制、排挤到利用、限制、改造……………………………………277

三 对私营商业全面改造的步骤安排………………………………………………279

第二节 对私营商业的全面改造…………………………………………………………281

一 坚决排除私营批发商业…………………………………………………………281

二 对私营零售商业的改造…………………………………………………………283

三 对城市小商小贩的改造和安排…………………………………………………286

四 对农村私营商业的改造…………………………………………………………288

第三节 对私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后产生的新问题……………………………………291

一 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291

二 对私营商业改造完成后产生的问题及解决办法………………………………294

第四节 私营饮食服务业的改造…………………………………………………………298

一 私营饮食服务业社会主义改造前后的基本情况………………………………299

二 私营饮食服务业改造的基本形式………………………………………………300

三 饮食服务业对私改造中的主要问题……………………………………………302

第十章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问题与探索…………………………………………………304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所有制结构………………………………………304

一 生产资料单一公有制的实现……………………………………………………305

二 1953—1957年公私比重变化情况………………………………………………308

三 社会主义改造后所有制方面存在的问题………………………………………314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改革设想…………………………………………318

一 八大前后对所有制问题的新探索………………………………………………318

二 探索的初步成果…………………………………………………………………319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所有制政策调整………………………………………323

一 调整政策与个体私营经济的恢复………………………………………………324

二“反右”运动后对个体私营经济认识的变化…………………………………327

第十一章“一五”时期财政体制的发展演变………………………………………………332

第一节 财政管理体制的变迁……………………………………………………………332

一 地方财政分级管理的变化:大区的取消和县级财政的建立…………………332

二“一五”时期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的演变………………………………………334

三 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336

四“一五”时期财政体制的特点和作用…………………………………………340

第二节 税收管理体制……………………………………………………………………341

一 1953年对工商税制的修正………………………………………………………342

二 税收政策的调整…………………………………………………………………346

三 税收征管的加强…………………………………………………………………350

第三节 国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若干问题……………………………………………357

一 企业上缴利润制度的变化………………………………………………………358

二 企业折旧资金全部上缴…………………………………………………………359

三 国营企业流动资金供应和管理制度的演变……………………………………360

四 国营企业若干费用划分办法的演变……………………………………………363

第十二章 高度集权的金融体制的建立………………………………………………………372

第一节 金融体系的高度集中统一………………………………………………………372

一 银行体系的高度集中统一………………………………………………………373

二 交通银行与中国人民中国建设银行的“财政机关化”……………………………376

三 保险机构的集中统一……………………………………………………………377

四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及官办化趋势…………………………………………378

第二节 金融管理体制的集权化…………………………………………………………380

一 金融机构强化集权化管理………………………………………………………380

二 金融资金强化计划性管理………………………………………………………388

第三节 取消国营经济部门的商业信用…………………………………………………392

一 20世纪50年代初期商业信用的状况……………………………………………393

二 取消国营经济部门的商业信用…………………………………………………398

三 取消国营经济部门商业信用的成效与影响……………………………………401

第十三章 流通体制的变化……………………………………………………………………403

第一节 商业计划管理体制的建立与改革………………………………………………403

一 商品流通的计划管理……………………………………………………………403

二 重要商品(物资)的分类分级管理……………………………………………407

三 工商部门购销关系的建立与改革尝试…………………………………………409

第二节 城乡市场分割经营体制的形成…………………………………………………412

一 国营商业与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的三次分工……………………………………………413

二 城乡市场的分割及问题…………………………………………………………415

第三节 城乡自由市场的管理……………………………………………………………416

一“一五”时期自由市场的曲折变化……………………………………………416

二 农村市场的管理…………………………………………………………………417

三 城市市场的管理…………………………………………………………………421

第四节 物资计划管理体制的建立………………………………………………………423

一 物资的计划综合平衡……………………………………………………………424

二 物资的计划分配与供销…………………………………………………………425

第五节 国营商业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建立……………………………………………427

一 改变贸易大回笼制………………………………………………………………427

二 建立国营商业企业经济核算制…………………………………………………428

第十四章 集权式工业管理体制的形成与改革探索…………………………………………431

第一节 高度集中的工业管理体制的形成………………………………………………431

一 中央政府决策中心的逐步形成…………………………………………………431

二 中央与地方职责界定及其博弈…………………………………………………433

三 主要物质及生产资料的中央集中控制…………………………………………434

四 中央对企业的集中管理…………………………………………………………436

五 公私合营及私营经济逐步纳入计划化管理轨道………………………………440

第二节 高度集中工业管理体制的历史作用及其弊病…………………………………441

一 高度集中的工业管理体制的历史作用…………………………………………441

二 高度集中管理体制的弊病………………………………………………………442

三 高度集中控制与计划失灵………………………………………………………444

第三节 高度集中工业管理体制的改进方案……………………………………………446

一 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改进方案的形成……………………………………446

二 改进管理体制草案制定的原则和过程…………………………………………447

三 高度集中管理体制改进方案的主要内容………………………………………450

第十五章 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与改革探索…………………………………………………455

第一节 计划管理机构的建立和计划管理方式的变化…………………………………455

一 计划管理机构的建立……………………………………………………………455

二 初期的计划管理…………………………………………………………………457

三“一五”后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存在的问题……………………………459

第二节 市场调节机制的式微……………………………………………………………464

一 市场调节率先退出金融领域……………………………………………………464

二 劳动力市场逐步消失……………………………………………………………467

三 产品市场方面的市场调节作用和范围越来越小………………………………468

四 市场调节式微的双重后果………………………………………………………471

第三节 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的变化……………………………………………………472

一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473

二“条条为主”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474

三“条条为主”体制的利弊得失…………………………………………………479

四“一五”后期对中央地方关系的探索…………………………………………481

第四节 1956年前后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新探索…………………………………………486

一 八大前后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探索………………………………………………486

二 1957年经济体制的调整和改革设想……………………………………………491

三“一五”计划后期我国对计划经济认识的历史局限…………………………494

第十六章 工业的增长与发展…………………………………………………………………498

第一节 重工业的强势增长与轻工业的波动前行………………………………………498

一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举措及其效果…………………………………………498

二 努力发展轻工业的政策措施及其效果…………………………………………502

三 轻重工业比例关系的变化………………………………………………………504

第二节 原有工业和地方工业的潜力及其利用…………………………………………506

一 发挥原有工业企业的作用………………………………………………………506

二 发挥地方工业的作用……………………………………………………………508

第三节 国营工业企业制度建设与经济效益的改善……………………………………510

一 加强企业的计划管理……………………………………………………………511

二 继续推行经济核算制……………………………………………………………513

第四节 工业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515

一 政府积极支持技术革新与技术发明……………………………………………515

二 政府增加工业设备与技术装备的投入…………………………………………517

三 行业机械化程度有所提高………………………………………………………520

四 技术经济定额逐步改进…………………………………………………………522

第五节 工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528

一 工业总产值的持续高速增长……………………………………………………528

二 工业品产量的持续增长…………………………………………………………529

三 工业企业资产规模不断扩大……………………………………………………530

(下)

第十七章 农林(牧渔)业的发展和水利设施的建设………………………………………533

第一节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若干政策…………………………………………………533

一 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533

二 稳定农业税收……………………………………………………………………535

三 发展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538

四 开展爱国增产竞赛运动…………………………………………………………540

五 制定《全国农业发展纲要》……………………………………………………541

第二节 对农业生产的投入………………………………………………………………543

一 国家逐年增加对农业的投资……………………………………………………543

二 国家银行增加对农业生产建设的贷款…………………………………………545

三 国家增加对农用生产资料的供给………………………………………………547

第三节 农业生产技术进步………………………………………………………………547

一 农作物品种改良和良种推广……………………………………………………548

二 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和牲畜疫病的防治………………………………………549

三 农作物耕作技术和栽培技术的改革……………………………………………551

四 改良旧式农具和推广新式农具…………………………………………………553

五 土壤改良和增施肥料……………………………………………………………556

第四节 农田水利及农田基本建设………………………………………………………557

一 江河水利治理……………………………………………………………………557

二 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建设…………………………………………………………559

三 水土保持工作的进展……………………………………………………………560

第五节 国营农场的发展…………………………………………………………………561

一 发展边疆垦荒农场………………………………………………………………562

二 改进国营农场经营管理提高效益………………………………………………563

第六节 农业发展及对国民经济的贡献…………………………………………………566

一 农作物业的发展…………………………………………………………………566

二 畜牧业的发展……………………………………………………………………570

三 林业的发展………………………………………………………………………571

四 渔业生产的发展…………………………………………………………………572

五 农业发展速度及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573

第十八章 交通、通信业的发展………………………………………………………………578

第一节 交通邮电业的发展方针和计划…………………………………………………578

一 交通通信业的发展方针…………………………………………………………579

二 交通运输和邮电业的发展计划…………………………………………………580

第二节 铁路运输业的发展和铁路建设…………………………………………………582

一 铁路运输管理的改进……………………………………………………………583

二 新线建设概况……………………………………………………………………588

三 铁路旧线改造……………………………………………………………………591

四 铁路工业初具规模………………………………………………………………592

第三节 公路建设和公路运输业的发展…………………………………………………593

一 有计划、有重点、有标准的公路建设…………………………………………593

二 加强公路养护……………………………………………………………………596

三 中央和地方交通的分工管理……………………………………………………596

四“一五”时期公路运输业的发展………………………………………………597

第四节 水运业的发展……………………………………………………………………598

一 政府加强对内河航运的统一管理………………………………………………598

二 水运业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599

三 提高水运业的运输管理水平…………………………………………………599

四 远洋运输业的发展………………………………………………………………601

五“一五”期间水运业的发展成就………………………………………………603

第五节 民用航空业的发展………………………………………………………………603

一 民航管理体制的变化与“一五”时期的发展方针……………………………604

二 民航企业管理的进展……………………………………………………………605

三 民用航空业的发展………………………………………………………………605

第六节 邮电业的发展……………………………………………………………………609

一 邮电业的发展方针和任务………………………………………………………609

二 整顿管理机构与健全管理制度…………………………………………………610

三 加强以北京为中心的邮电网建设………………………………………………611

第十九章 科技进步与勘探、设计事业的发展………………………………………………615

第一节 科研体制与科研队伍的建立……………………………………………………615

一 科研体制的形成…………………………………………………………………616

二 科技发展规划……………………………………………………………………618

三 科研队伍的建设…………………………………………………………………621

第二十章 科学教育结合及其经验教训…………………………………………………………624

一 工业化背景下的教育改革………………………………………………………624

二 科教结合进程中的经验教训……………………………………………………628

第三节 工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630

一 技术革新与新技术推广…………………………………………………………630

二 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635

三 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642

第四节 地质勘探、勘察设计业的发展…………………………………………………644

一 地质勘探、普查和测绘学事业的发展……………………………………………645

二 勘察设计业的发展………………………………………………………………647

第二十章 国内商业与市场……………………………………………………………………650

第一节 国内商品市场的变化……………………………………………………………650

一 生产资料中分配给商业部门经销的比重逐步降低……………………………651

二 通过市场调节的日用工业品的商品供应量进一步减少………………………652

三 农产品的市场商品供应量减少…………………………………………………652

四 中共八大对市场作用的认识……………………………………………………654

第二节 以国营商业为主导的城乡商业体系的建立……………………………………655

一“一五”时期商业工作的基本任务……………………………………………656

二 国营商业领导地位的全面确立…………………………………………………657

三 城乡商业网的建设………………………………………………………………663

第三节 物价管理与变动…………………………………………………………………668

一“一五”时期物价工作的基本方针……………………………………………669

二 物价管理机构及国营商业牌价掌握权限与分工………………………………670

三 商品的价格与比价变动…………………………………………………………672

四 各种差价政策……………………………………………………………………674

第四节 少数民族地区的贸易……………………………………………………………678

一 少数民族地区商业基本情况及方针政策………………………………………679

二 少数民族地区贸易的发展………………………………………………………680

第二十一章 对外贸易的变迁与发展…………………………………………………………684

第一节“一五”时期对外贸易的方针政策……………………………………………684

一 基本方针政策……………………………………………………………………685

二 对外贸易的国别及港澳地区政策………………………………………………692

第二节 对外贸易经营与管理体制的变化………………………………………………702

一 外贸经营中国营贸易领导地位的不断强化……………………………………702

二 对外贸易组织机构与管理体制的变化…………………………………………714

第三节“一五”时期对外贸易的发展…………………………………………………722

一 进出口贸易总量及计划完成情况………………………………………………723

二 国家和地区结构变化……………………………………………………………724

三 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725

第二十二章“一五”时期财政职能与收支情况……………………………………………728

第一节“一五”时期财政的方针与政策………………………………………………728

一“一五”时期财政的基本任务…………………………………………………728

二“一五”时期财政计划的制定与调整…………………………………………730

第二节 1953—1957年国家财政收支情况………………………………………………735

一“一五”时期历年预算编制的方针……………………………………………736

二“一五”时期财政收支情况……………………………………………………737

第二十三章 金融业的稳步发展………………………………………………………………750

第一节 金融工作的基本方针和货币政策………………………………………………750

一 金融业的基本方针………………………………………………………………751

二 货币政策目标与货币政策工具…………………………………………………752

三 两轮“扩张—紧缩”货币政策的实施…………………………………………753

四 新版人民币的发行………………………………………………………………757

第二节 国家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信贷…………………………………………………760

一“一五”时期国家银行的信贷政策……………………………………………760

二 国家银行信贷资金的来源………………………………………………………764

三 国家银行信贷资金的投放………………………………………………………765

四 农村信用社的信贷………………………………………………………………768

第三节 保险事业的曲折发展……………………………………………………………770

一 保险市场组织结构的变动………………………………………………………770

二 调整国内保险业务………………………………………………………………771

三 发展涉外保险业务………………………………………………………………775

四 保险业的成绩与不足……………………………………………………………778

第四节 国际收支与管理…………………………………………………………………779

一 外汇管理的高度集中……………………………………………………………779

二“一五”时期的外汇收支………………………………………………………782

三 国际收支状况……………………………………………………………………788

第二十四章“一五”时期的劳动就业及其管理……………………………………………790

第一节“一五”时期的人力资源及就业政策…………………………………………790

一“一五”初期人力资源的基本状况……………………………………………790

二 劳动就业政策的演变……………………………………………………………793

三 城市劳动就业计划体制的形成…………………………………………………795

四 农村劳动力流动逐步受到限制…………………………………………………800

第二节 企业劳动管理制度的建立………………………………………………………803

一 国营企业劳动定额的制定和实施………………………………………………804

二 国营企业初步实行劳动定员制度………………………………………………806

三 非国营企业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808

第三节 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810

一 技术工人的培训…………………………………………………………………810

二 劳动力培训的成就与经验………………………………………………………813

第四节 就业增长与就业结构变化………………………………………………………814

一 就业人数扩大……………………………………………………………………815

二 失业率下降………………………………………………………………………816

三 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817

第二十五章 职工工资和劳保福利……………………………………………………………822

第一节 工资制度与政策的变革…………………………………………………………822

一 国家机关由供给制过渡到工资制………………………………………………823

二 1956年国家机关和国营企事业单位的工资改革………………………………823

三 公私合营企业的工资改革………………………………………………………828

第二节 工资形式和工资水平的变化……………………………………………………829

一 工资形式及其地位………………………………………………………………829

二 工资水平和结构变化……………………………………………………………833

三 工资增长影响因素分析…………………………………………………………837

第三节 职工劳动保险和福利的改善……………………………………………………841

一 企业职工劳动保险制度的进一步发展…………………………………………841

二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的进一步完善……………………………843

三 职工生活福利的进一步改善……………………………………………………844

第四节 劳动保护的加强…………………………………………………………………847

一 工伤事故频发及其教训…………………………………………………………847

二 实行安全技术劳动保护的计划管理……………………………………………849

三 加大劳动保护法规的建设力度…………………………………………………850

四 建立劳动保护的监督机构………………………………………………………851

第二十六章 城乡居民的收入与消费…………………………………………………………853

第一节 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853

一 推动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因素……………………………………………853

二 城镇职工及其家庭的生活情况…………………………………………………856

三 影响城镇居民生活消费的宏观因素……………………………………………862

第二节 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867

一 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867

二 农家收支结构和农民生活水平分析……………………………………………869

三 工农生活水平的比较分析………………………………………………………874

第三节 居民生活必需品的计划供应……………………………………………………880

一 生活消费品供应严重不足………………………………………………………880

二 生活必需品计划供应制度的初建………………………………………………882

三 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标准……………………………………………………883

四 生活必需品计划供应制度的评价………………………………………………886

第二十七章 城市建设与城市化………………………………………………………………888

第一节 城市建设的统一管理……………………………………………………………888

一 贯彻重点建设工业城市和分类指导的建设方针………………………………889

二 颁发市、镇建制标准,加强新工业城市、镇的建设…………………………890

三 全国支援重点城市建设…………………………………………………………893

四 原有城市的改造与发展…………………………………………………………895

第二节 城市规划的编制…………………………………………………………………896

一 编制城市规划的要求和办法……………………………………………………897

二 部分城市规划的编制……………………………………………………………900

第三节 与工业化相应的城市建设与城市化进程………………………………………903

一 公用事业建设………………………………………………………………903

二 城市住宅建设……………………………………………………………………906

三 城市化稳健推进…………………………………………………………………913

第二十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变化………………………………………………………………916

第一节 行政区划的变化与区域规划的制定……………………………………………916

一 行政区划的变化…………………………………………………………………917

二 区域发展规划的制定……………………………………………………………918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部署和概况………………………………………………920

一 工业建设区域布局的总体部署…………………………………………………920

二 农业区划与农业发展规划中的区域发展要求…………………………………921

三 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概况………………………………………………………924

第三节 各大区域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933

一 东北地区的建设与发展…………………………………………………………933

二 北京市、天津市和华北地区的建设与发展……………………………………936

三 西北的建设与发展…………………………………………………………938

四 上海市华东地区的建设与发展………………………………………………943

五 中南地区的建设与发展…………………………………………………………948

六 西南区的建设与发展……………………………………………………………953

七 少数民族区域的建设与发展……………………………………………………956

第二十九章“一五”时期的经济发展与效益………………………………………………961

第一节“一五”时期国民经济的增长与波动…………………………………………961

一 国民经济的总量增长与增幅波动………………………………………………961

二“反冒进”的提出和1957年经济调整…………………………………………967

第二节“一五”计划的完成……………………………………………………………970

一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970

二“一五”计划经济目标全面实现………………………………………………972

第三节 经济发展与效益分析……………………………………………………………976

一 产业结构的优化…………………………………………………………………976

二 生产力布局的改善………………………………………………………………978

三 积累与消费关系比较合理………………………………………………………980

四 经济效益分析……………………………………………………………………982

附录一“156项”正式施工项目表 …………………………………………………………990

附录二 要事年表………………………………………………………………………………996

附录三 主要参考书目…………………………………………………………………………1026

后 记……………………………………………………………………………………………1034

参考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53~1957)(上、下).中国科学院.2016-12-10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