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右衽

右衽是古代汉族上衣袍衫的襟领形式。以衣襟向右掩覆为右衽,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服相反,被视作汉族服式的一个基本特征。

汉服的交领右衽、宽袍大袖、博衣大带等特点相传始于三皇时代,周代时服饰制度趋于完备。秦汉时期上层社会衣领开始被加亮加大,从而彰显了统治者与众不同,至秦汉后期开始发生了一定转变,宽领缘穿着开始发生了一定改变,舍弃了斜纱宽领缘形制,在魏晋之后逐渐开始走向了复古开始恢复商周矩形剪裁方式。而唐宋交领一般注重工艺,后世元明时期则交领由两条三条面料拼接而成,增加装饰效果也消除了不适感,步入清代开始剃发易服之后,虽然交领退出了政治舞台,但是在平民服装方面仍然有着一定应用,民国建立后,街边能见到旗袍、马褂的服饰,衣襟仍旧向右搭扣。现代佛教、道教服饰中,仍然能见到当时交领的影子。

孔子在《论语·宪问》中提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句话表明,如果没有管仲,孔子可能就会穿着左衽的衣服,意味着文化上的落后或被外族同化。从儒家思想的角度来看,左衽者一为死者,二为夷狄之族的衣着。两汉时期,儒学成为主流思想,在儒家伦理规范之下,服饰更是成为了“贵贵尊贤,而明别上下之伦”的直接体现,左衽也就在全社会范围内成为了夷狄之人的代名词。包括左衽在内的中国古代服饰特色,在不同时段曾被周边日、韩等国所借鉴。

词源定义

右衽是汉族服饰的基本特点之一。汉服的衣领与衣襟是连接在一起的,左右两片衣襟在穿着的时候,呈交叉的方式重叠在身体的中间部位,而左右衣襟在胸前交叠的时候,衣襟的上下位置大多是左侧的衣襟压住右侧的衣襟,让服装呈向右倾斜的样式,这就是汉服的“交领右衽”。

“衽”字的本义是“衣襟”,在《说文解字》中的意思是:“衽,衣也,从衣,壬声。”郑玄在给《说文解字》做注的时候也解释道:“衽,所以掩裳际也。”说“交领右衽”是将右衣襟掩盖于左衣襟之下,而“左衽”则刚好相反。

历史发展

远古起源及早期形态

汉服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根据《周易·系辞下》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交领右衽、上衣下裳的特征雏形在这个时期就已出现。最早关于服装形制的考古证据主要是商代的贵族玉人像,穿着袖子较小的交领右衽,也出现了上衣下裳和蔽膝,这表明最迟至商代,汉服最重要的特征右衽已经存在。

周代及春秋战国时期

东周时期,除了上衣下裳之外,还出现了上下连为一体的深衣,《论语》中孔子穿的“非帷裳,必杀之”,就是比帷裳更为修长的深衣。根据《论语·宪问邢昺疏的解释,左衽指的是衣襟向左掩,而右衽则是衣襟向右掩。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左衽和右衽的区分成为了识别不同地区和民族的重要标志。《论语·宪问》中提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句话表明,如果没有管仲的影响,可能就会采用周边民族的左衽服饰。同样,《战国策·赵策二》中描述了瓯越之民的特征:“被发、文身、错臂、左衽。”这些描述说明,右衽是中原中原地区民族服饰的一个显著标志,而左衽则成为了某些周边少数民族的服饰特点,两者的区分也体现了夷夏文化的差异。

秦汉至隋唐五代时期

秦汉时期上层社会衣领开始被加亮加大,从而彰显统治者与众不同。至秦汉后期开始发生了一定转变,宽领缘穿着开始改变,汉族崇尚衣襟向右掩。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阶段。在这一时期,众多少数民族迁入中原地区,形成了如“五胡”“十六国”等多元民族政权,这些政权在历史上统称为北朝拓跋宏时期,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服饰变革,孝文帝在鲜卑族中全面推广汉族的服饰。然而,在“孝文改制”之前,鲜卑族的服饰传统中也可以看到“右衽”的设计,这表明在改革之前,鲜卑族的服饰文化已经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步入大一统的隋唐之后,尤其女子衣服衣领方面相对更具备特色,由原本交领到了低领,以交领深衣为主要官服转向了以圆领袍为主要官服,将胡服元素充分融入了文化以及形制中。

宋代至清末时期

等到了宋朝之后就开始追求古朴、保守,一定程度上虽然继承了前唐时期的形制,但服饰开始逐渐走向了一个保守风格。蒙古族建立了元朝之后,开始逐渐改为交领右衽,这个时候云肩开始逐渐广泛起来,大多数都是与衣身相连成为一种领周装饰。伴随政权与历史发展之后,整体服装形式等特点也发生了很大程度改变,这一过程中物质逐渐丰富起来,衣服和衣领装饰也在原本功能性、艺术性基础上附带了阶级性、地位性,然后产生了民族特点,时至明中后期,外藩使者游记、画作及部分妇人容像皆出现汉族女性衣衽为左的形象。明初朱元璋政治主张“衣冠悉复唐制”之意,明代女装出现的左衽现象是承唐朝“胡风”习尚,经历宋、元积淀,服左衽逐渐成为明人习以为常的穿着习惯,左、右衽的差异已无太多含义。步入清朝开始剃发易服之后,虽然交领退出了政治舞台,但是在平民服装方面仍然有着一定应用。

民国至现代时期

民国建立后,街边能见到旗袍、马褂的服饰,衣襟仍旧向右搭扣。现代佛教、道教服饰中,仍然能见到交领的影子。

主要特点

汉服的领型最典型的是“交领右衽”,就是衣领直接与衣襟相连,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侧的衣襟压住右侧的衣襟,在外观上表现为“y”字形,形成整体服装向右倾斜的效果。衽,本义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

文化内涵

汉服右衽衣襟同时体现着阴阳生死的说法,融合着儒家、道家的人生哲学。衣襟向右掩视为阳,表示生的人。反之,衣襟向左视为阴,表示故去的人。寿衣至今沿用着左衽的穿着方法,在《礼记·丧服大记》有记载:“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结绞不纽。”在古代中国方位崇拜也是右衽衣襟的穿着依据。当一个人坐北朝南的时候,东方在左边,东边被赋予“阳”的概念。以天顶为分界线,太阳从东边上升,是阳气上升的过程。然而西方则是相反,太阳从西边落下,是阴气聚集的过程。依据东西方位的说法,东边是阳而西边是阴。

先秦时期中原华夏族的服式是右衽,代表着文明进步;而周边蛮夷的服式是左衽,代表野蛮落后。文言文《尚书·毕命》:“四夷左衽,罔不咸赖。”《论语·宪问》记孔子赞扬管仲帮助齐桓公攘除夷狄对于华夏文明免遭夷狄破坏的重大功绩之语“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邢昺疏:“夷狄之人披发左衽”。孔子的意思是,如果没有管仲的话我们今天就如夷狄一样披发左衽了。

东亚世界至今还在应用的旧时服饰,如日本的和服、韩国的韩服,虽然和服、韩服历经嬗变,但大致还是传承有序、未曾中断。包括右衽在内的中国历代服饰特色,在不同时段对周边国家产生影响,如隋唐时期的服饰对日本和服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而明代的服饰也对韩国韩服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相关轶事

2022年上海迪士尼乐园推出玲娜贝儿中秋节限定款毛绒玩具,其身着 “荷花刺绣服饰” 为 “左衽” 设计引发争议。商品发售后,很快就有网友指出这一设计问题,因为依照汉族传统,死者的衣服才是 “左衽”,所以很多人认为玲娜贝儿穿的是 “丧服”。而同系列钥匙扣款的玲娜贝儿服饰则是正常的 “右衽”,这种同一主题系列商品却在服饰设计上出现如此明显的差异,进一步加剧了争议。而依照汉族的传统,死者的衣服才是“左衽”,而平时穿着汉服,正常应该是“右衽”,这是由传统服饰的形制决定的。据相关论文资料介绍,左衽与右衽是在服饰发展之初,人们为了方便自己所从事的活动,而形成了不同朝向。为了右手方便活动,中原地区以右衽者居多;而游牧民族穿左衽,是为了骑射便利。

参考资料

#学术研究#董莉莉:对汉代“左衽”服饰习俗的再认识.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2024-09-19

为什么一提到汉服、和服、韩服就会引起那么大的争论?.澎湃新闻.2024-09-19

汉服的“右衽”和“左衽”.文化艺术报.2024-09-16

汉服的历史:最重要特征是右衽,有被影响有被模仿.今日头条.2024-09-16

传统服饰衣领形制与文化研究.中文期刊.2024-09-16

追一追汉服的前世今生.环球网-今日头条.2023-08-07

玲娜贝儿的“中秋汉服”引争议.今日头条.2024-09-16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