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海螂(学名:Mya arenaria),又称大蚍、蚍蛤,属于瓣鳃纲、海螂目、海螂科的暖温性底栖贝类。主要分布于中国大陆的东海、南海以及黄海、渤海,常栖息在潮间带下区至水深数米的泥沙底质水域海底。砂海螂的肉味鲜美,特别是水管部分,是经济贝类之一。
形态特征
贝壳呈长卵圆形,壳大而厚,两壳抱合时前后均有开口。壳顶突出,位于背缘中央偏向前方,两壳顶紧接。无小月面和楯面。壳前端边缘圆,后缘稍尖,腹缘广弧形。壳面稍膨胀,腹缘特别扁。壳面粗糙。生长纹细密,凸凹不平。无放射肋。壳面被黄色或黄褐色壳皮,脱落后易呈白色。壳内面白色。合部极窄,左壳顶内有1个向右壳顶下伸出的匙状薄片,右壳顶下方有1个卵圆形凹陷,与左壳匙状薄片共同形成1扁的韧带圆槽,内韧带附在其中。水管极长,约为壳长的4倍,死后外露。
大蛇螺,贝壳呈管状,壳口圆形或卵圆形,径约10mm。美国白灯蛾于发生期,具螺旋形贝壳,自壳顶部通常以水平方位逐步向外盘卷,状如蛇卧,全壳大部分固着在岩石上或其他物体上,仅壳口部稍游离。壳面粗糙,具数条较粗的螺肋;粗肋间密布3-5条细肋,这些肋上都有不明显的覆瓦状鳞片。生长纹粗糙。壳表面灰黄色或褐色。壳内面褐色,有珍珠样光泽。卵产出后附于管壁上。
生活习性
栖息于潮间带下区至水深数米的泥沙底质水域海底。穴居生活,深度可达30—50厘米。主要食物为硅藻类。雌雄异体,体外受精。不到1龄可达性成熟。生殖期7—8月。分布于黄海、渤海。
分布范围
砂海螂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海、南海,以及黄海、渤海,为浙江山以南沿海的习见种类。
用途
砂海螂常用齿耙型渔具捕捞或用铁铲手工零星挖取。肉味极鲜美,特别是水管部非常可口,是经济贝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