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焯,字瑞,号仰堂,福建汀州永定忠坑(今永定区下洋镇中川村)客家人。原为贡生,慷慨好文,少时因家境困难而弃儒业从医。康熙(1622-1722年),渡台至淡水,医术高超,治病效果显著。清乾隆,在台湾府兴直堡淡水厅新庄山脚(今台湾新北市泰山区)开垦,致富后,乐善好施,广结善缘。乾隆十七年(1752年),献地建立「大士观」(今五股西云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在新庄米市(新庄老街)捐建周口关帝庙。并以毕生多数财产捐建了明志书院,为士子提供了学习机会。《台湾通史》有其传记。
人物简介
人物生平
康熙帝二十三年(1684),清廷统一台湾后,随即制定了薄赋招垦台湾的政策,“令各府商民有能力者任地开垦”,每甲(合11.31市亩)上等水田只收田粮二石七斗四升。闽粤一时许多人赴台。雍正十一年(1733),胡焯猷到台湾淡水新庄定居。
乾隆十年(1745),当地发生瘟疫。他热情施医给药,活人甚众,深受人们感戴,为以后发展开垦事业提供了很大方便。其开垦从兴直堡的一片荒滩开始,在获得淡水厅的批准后,即“出资募佃,建村落、筑陂圳,尽力农功”。又多次回大陆故乡,动员乡亲前往共同开垦,其叔侄全跟随他定居台湾。经过十多年辛苦经营,共垦良田数千甲,年收租谷数万石,成一方首富。
乾隆十七年(1752),焯猷还曾在淡北观音山修建佛寺,在新庄街建武圣宫。
焯猷不仅积极开垦,为台湾农业发展作贡献,而且热心教育事业。乾隆二十八年(1763)捐八十余甲良田,以其收入作为办学经费,创办义塾明志书院,重金聘请名师执教。学生常年数十,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群众莫不称颂他的功德,清廷和台湾总督杨廷璋也分别授以“文开淡北”、“功资丽泽”的匾额。
约乾隆三十到四十年间,胡焯猷病逝。卒后,乡人思之,为位附祀明志书院。
《台湾通史》为焯猷立传,传中评价:“以豪农而勤稼穑,凿渠引水,利泽孔长,于今犹受其赐,是……有功于垦张深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