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红枣
民勤红枣皮薄肉厚,核小味甜,已有200多年的栽培历史。每百克含蛋白质1.2—3.3克,糖分24%以上,维生素C80毫克,还含有山楂酸、环磷酸、腺苷和三萜类化合物等,每百千克热量可达600千卡,具有养胃健脾、益血壮神之功能,是血气双亏病人的滋补佳品。
2016年11月0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民勤红枣”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概括介绍
菜品历史
民勤县薛百镇栽植红枣已有100年以上的历史,被冠以“枣乡”之美誉。经过多年的宣传与推广,红枣经济林网已经覆盖该乡全部区域,庭前屋后、道路两旁、耕地周围实现连片种植,红枣林网已成规模。
零星栽植、庭院经济期
民勤县薛百乡种植红枣的历史可以上溯到20世纪30年代,主要见于该乡更名、五星、长城及双楼各村房前屋后零星种植,栽植规模约2万株,年产量约20吨,所产红枣用于满足节日招待及走亲访友等基本生活需要。在传统的庄前屋后、园地院落栽植红枣过程中,人们总结和积累了许多有益的老经验、土办法,如修剪上采用落头开心,入冬前刮皮、涂白等,并对林果业有了初步认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致使林果业一直只是小打小闹和局限于“仨瓜俩枣”而已,没有形成规模,效益未能充分体现出来,仅被当作一种天然的家庭副业,从而不能与种养业相提并论和同等对待,这就使得该县的林果业发展滞后,造成优势条件和资源浪费。
20世纪80年代初,薛百镇境内各村均有红枣栽植,种植模式仍然属于村民的自发行为,此时栽植规模发展到8万株,年产量约90吨。红枣的销售则主要依靠外地客商上门收取和本地农民自己联络买家,销售渠道和方式均处于较被动地位。
枣粮间作推广期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由于生态问题日益凸显,民勤县薛百乡开始在其全乡境内试推行枣粮间作200公顷,共栽植红枣苗木1.5万株,并取得初步成效。在此后的30年间,薛百镇一直将做大做强红枣产业作为发展特色经济的重要举措,先后共投入各类扶持资金逾50万元,累计调运红枣苗木28万株,兴办红枣加工企业1家。
标准化栽培示范、推广及普及期
2010—2011年,民勤县薛百镇按照“分户建园区、集中建基地”的发展模式在河东、上新、何大3个村建立了标准化栽培示范园,种植优质红枣66.7公顷。在“十二五”后期,发展红枣666.7公顷。同时,分年度改造旧林网1200公顷,打造民武、民昌公路万亩红枣示范长廊。
外界评价
2009年,民勤县薛百镇共成立村级供销协会6家,共发展枣粮间作1066.7公顷,红枣产量达600吨,年生产加工能力约300吨,总产值240万元。
2014年,民勤县已栽植枣树7180公顷。
2016年11月0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民勤红枣”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参考资料
2016年第112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