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张肯堂

张肯堂

张肯堂(?-1651年),字载宁,号鲵渊,松江华亭(今属上海)人,明末抗清名臣。

明天启五年(1625年),张肯堂考中进士,随后被任命为浚县知县。崇祯七年(1634年),他被提拔为御史崇祯十五年(1642年),张肯堂升任大理寺丞,不久又被任命为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省。在福建任职期间,他以果断和强硬的手段平定盗贼,维护地方治安,受到朝廷的赏识。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张肯堂并未放弃抗争。朱聿鐭朱聿键福州市即位后,他被任命为太子少保、吏部尚书,后改任左都御史,掌管都察院事务。在南明中,张肯堂积极推动反清复明的军事行动,但因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唐王政权失败后,张肯堂漂泊至舟山市,被鲁王朱以海任命为东阁大学士,继续为抗清事业奔走呼号。顺治八年(1651年),清军攻破舟山。面对城破的绝境,张肯堂选择了以死明志,阖门自缢殉国。清爱新觉罗·弘历感叹其忠义之行,为其赐谥号“忠穆”。

人物生平

早期仕途与直言进谏

明朝天启五年,张肯堂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潜县知县。崇祯七年,张肯堂升为御史。贼寇攻陷了凤阳,张肯堂上奏了五条削减贼寇的建议。不久后,因为皇陵遭到了贼寇的破坏,他再次上疏,严厉指责辅臣的不作为,如同秦越般置身事外,但皇帝并未对此进行追究。

张肯堂离京前往福建省担任按察使,期间他多次因为平定贼寇的功绩而受到朝廷的赏赐。当他返回京城后,向皇帝提出了一个关于监司调动频繁导致地方治理混乱的问题,建议稳定任职与异地借才相结合,以减少对地方治理的干扰。皇帝听取了他的建议,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

对军事指挥体系的质疑

明朝崇祯十二年十月,杨嗣昌被任命为督师,离京前往前线。张肯堂对此事上奏表示,自古以来平息战乱的方法都是先解散乱军,形成大势后再进行削减,而不是进行安抚。他担心贼寇会利用杨嗣昌的到来假装投降,而那些打了败仗的大臣也会借此机会提出安抚的建议。因此,他请求皇帝下发一道专门的命令,坚决进行剿灭,并对提出招抚建议的人进行严惩。然而,皇帝对此持不同意见,认为张肯堂的观点过于偏激主观,并对他进行了责备。

明朝崇祯十四年四月,他上奏说:“流寇攻破城池,来去自如,好像进入无人之境,这种情况是督师杨嗣昌接受平贼任务之前所没有的。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先解除杨嗣昌的兵权。”奏疏呈上去的时候,杨嗣昌已经死了。十二月,他又上奏说:“现在讨贼不能说没有人,除了巡抚之外还有总督,总督之上又有督师。虽然职位官号不同,但职责并没有区别。现在楚地自称打了胜仗,豫地却自称打了败仗,甚至南阳郡失守,祸及当地的亲王,督师的职权到底体现在哪里呢?试问现在的督师,是居中指挥,让部下立功呢,还是把贼军分散,搞得自己焦头烂额呢?现在担任秦、保两地总督的人,是兼顾整个疆域,互相形成犄角之势呢,还是遇到贼军就追剿,只指挥出境的部队呢?现在的巡抚,是完全听从督师的命令,进退都由他指挥呢,还是根据贼军的形势,自己判断是战是守,选择有利的行动呢?这些关键问题,都被搁置不问,中枢机构糊里糊涂地做决策,大臣们昏昏沉沉地接受命令,到了失地丧师的时候,中枢就责怪督抚来推卸责任,督抚之间又互相推诿来开脱罪过,国家的边疆大事就没人管了。”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下令让主管部门详细商议。

仕途升迁与勤王之举

明朝崇祯十五年,张肯堂向朝廷提议把那些因向朝廷提建议而遭到贬谪的大臣召回来。于是给事中除润、李琩刘昌,还有御史周一敬等人的官职都得到了恢复。张肯堂也因此得到了升迁,先是大理丞,后来又被提升为右佥都御史,负责巡抚福建省

总兵郑鸿逵拥护朱聿鐭朱聿键进入福建,和他的哥哥南安伯郑芝龙以及张肯堂一起,支持唐王即位。因此,唐王加封张肯堂为太子少保、吏部尚书。当曾樱来到福建后,张肯堂又请求让曾樱掌管吏部,而他则被朝廷调任掌管都察院。

张肯堂进一步向朝廷提出申请,希望能够外出招募水军,计划通过海路前往江南地区,以推动建立义军。与此同时,唐王也正从仙霞关前往浙江省,与张肯堂形成相互支援之势。鉴于此,唐王再次对张肯堂进行嘉奖,册封他为少保,并赐予他敕印,授权他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行动。然而,由于郑芝龙暗中怀有不良企图,他私下阻挠了张肯堂的计划,导致这一策略未能得以实施。

自缢殉国

清代顺治三年,唐王在与清军的对战中失败身亡,张肯堂则流亡海外。顺治六年,他辗转来到了舟山市,鲁王任命他为东阁大学士。顺治八年,清军趁着大雾天气,悄悄聚集在螺头门。这时,定西侯张名振护送鲁王乘船逃离,并把守城的重任托付给了张肯堂。

舟山城内有士兵六千人,居民一万多人,他们坚守了十多天。然而,最终城池还是被清军攻破。张肯堂穿上蟒袍玉带,面朝南方端坐,他先让四个妾室、一个儿媳妇和一个孙女自杀,然后从容地写下遗诗,上吊自尽。当时一同遇难的还有兵部尚书李向中礼部尚书吴钟峦吏部侍郎朱永佑、安洋将军刘世勋、左都督张名扬。此外,还有通政使会稽郡人郑遵俭、兵科给事中鄞县人董志寕、兵部郎中江阴人朱养时、户部主事福建人林瑛和苏州人江用楫、礼部主事会稽人董元、兵部主事福建人朱万年、长洲人顾珍和临山人李开国、工部主事长洲人顾中尧、中书舍人苏州人苏兆人、工部所正鄞县人戴仲明、定西侯参谋顺天人顾明楫、生员福建人林世英、锦衣指挥王朝相以及内官监太监刘朝。总共有二十一人壮烈牺牲。清爱新觉罗·弘历感叹其忠义之行,为其赐谥号“忠穆”。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

亲率乡兵 靖敌保境

崇祯三年(1630年),张肯堂被任命为浚县知县。时值民军起义,局势动荡。为确保浚县安全,张肯堂提前招募乡勇进行训练。乡兵缺乏战斗经验,心存畏惧。张肯堂亲赴各驻兵地,阐明保卫家乡的重要性,提振士气。他与典史章文辉带领1000余名乡兵,协同大名道中军沈炜,多次击退敌军。七月战于宫堂,八月战于黑山,均获胜。张肯堂后将浚县保卫战记录成书,名为《保黎录》。

断案公允 兼顾情理

张肯堂擅长断案,执法公正,常被府台指派审理异地疑难案件,亦有外地民众直接前往浚县向他报案。他在浚县任职期间审理的案件,共计304则,被收录于所著《莞尔集》中。

重视文化 留宝浚县

张肯堂兼具文人身份与细致心思,他将自身经历与作为悉数记录并保存,为浚县保留了珍贵的文化资料。在明末动荡时期,他主导编纂了《浚县志》,通常被称作“张志”或“崇祯志”,这是浚县明代内容最为丰富和完整的一部志书。此外,浚县文庙内墙上镶嵌有两块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的书法作品,其中之一即为董其昌为张肯堂的《保黎录》所撰写的序言。

后世纪念

安葬遗骸

在张肯堂家族全体殉国之后,宁波鄞县的闻性道定海区的学子谢贵昌以及普陀山的僧人心莲,动员乡亲们一起收集张姓一家的遗体。由于找不到足够的棺材,他们决定将遗体火化,并将骨灰存放在三个大瓮中。起初,这些骨灰瓮被安葬在雪交亭旁边,但后来,普陀山的无凡和尚不顾个人安危,进入城中请求允许将张肯堂的遗骸安葬在普陀山的宝称庵旁。闻性道在他的《雪交亭藏瓮记》中详细记录了这一系列事件。

《雪交亭正气录》

明朝宁波市高宇泰(字元发,又名虞尊,号蘖庵)写了一本名为《雪交亭正气录》的书。这本书的序言是由四明的张寿镛所写。序言中提到:“雪交亭,原本是张肯堂先生在翁洲(今舟山市)寓所中的亭子名称。张先生全家为国捐躯后,这座亭子也随之荒废了。我(指高宇泰,自号隐学)出于对故国的怀念和对张先生的敬仰,便采用了‘雪交亭’这个名字,在鄞县的万竹屿上建了一座亭子,并把我的书也命名为《雪交亭正气录》。”高宇泰非常钦佩张肯堂的气节,同时也特别喜欢“雪交亭”这个名字,所以他不仅用它来命名自己的亭子,还用它来命名自己的书。

诗词悼念

著名文学家、画家姚燮作《雪交亭故址吊张阁部鲵渊先生》:

军番故巷有悲风,一线城厓棘路通。

止水在心天亦鉴,环山为国月常中。

冬青蜀魂然朱鸟,晚翠南溟挂白虹。

补怛遗坟吾昔拜,栀花如雪耀澄空。

朱绪曾《昌国典咏》诗《雪交亭》:

冰柱撑天雪枕戈,鲵渊双树日摩挱。

亭前分付崖山月,来照题襟正气歌。

民国郑镜堂《雪交亭怀古》:

一李一梅开淡白,老臣心迹藉花昭。

雪交亭及雪交亭碑

雪交亭,张肯堂在翁洲寓所(今定海书院弄内)所建的读书亭。亭旁植一梨一梅,皆花开淡白如雪,枝条相交辉映,故曰雪交亭。顺治八年,张肯堂在雪交亭中自缢尽节。雪交亭成为了南明抗清气节的一种象征,与成仁祠、同归域、宫井一起,在明清战争之际,触动了宁波市舟山市地区的士子们,激发了他们的历史情怀,并成为众多文人竞相效仿的精神典范。原本位于张肯堂寓所内的雪交亭,在清朝康熙,被定海的士民改建为供奉定海知县缪燧的生祠。然而,缪燧并未接受这份荣誉,于是这里又被改造成了蓉浦书院。后雪交亭被毁。

雪交亭碑竖于清爱新觉罗·旻宁十八年(1838),现藏于舟山博物馆。碑分碑身和碑座两部分,通高1.55米,碑身高1.43米,宽0.68米,厚0.13米,碑座高0.12米。碑身正中竖刻“雪交亭故址”5个正楷大字,左下竖刻一行小字“道光甲午岁季冬月南胜庄中正立”。道光甲午年即1843年,是年12月立碑,立碑者是庄中正,南胜人。

张肯堂雕像

舟山名人馆内陈列着张肯堂的雕像。

人物评价

唐颜鲁公。(全祖望评)

清官廉吏,才兼文武,安民报国。(鹤壁市纪委监委评)

参考资料

【文史小札】梅骨梨姿雪交亭.微信公众平台.2025-02-18

张肯堂.故宫博物院.2024-04-08

..2025-02-18

清官廉吏丨张肯堂:才兼文武 安民报国.中共鹤壁市纪律检查委员会.2025-02-18

..2025-02-18

..2025-02-18

【崇祯皇帝】.故宫博物院.2025-02-18

..2025-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