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楫如(1870年-1924年),名钰,号西桥。江苏武进人(今属常州)人,晚清民初篆刻师,擅长常州留青竹刻。
张楫如自幼不喜欢读四书五经,其父就让他去苏州市一家钱庄学徒。因钱庄邻近有家刻字店,打工之余,他常去刻字店观赏,逐渐对雕刻产生了兴趣,有空就向师傅请教,掌握了雕刻要领。张楫如是民间匠人,但心性高,不乐意领受官方任务。官府曾将当地技艺精良的工匠召集起来住在一座古寺里日夜赶工,几个月后书成,才将众匠放归。张楫如深感遭到屈辱,便发誓不再刻版。后来,张楫如居住在上海市,为人刻竹。以刻字为主,偶有刻画,技艺高擅刻阳文字,世人求其作品者众多。
张楫如精通各种篆籀文篆刻,苏州狮子林还留有他所作的石刻字贴,但其所作竹刻流传较少。1915年3月,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共和国世界博览会”上,张楫如的留青竹刻作品获得特等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张楫如出生于小康商人家庭,但自幼不喜欢读四书五经,曾在煤店做学徒。其父恨铁不成钢就让他去苏州市一家钱庄学徒。因钱庄邻近有家刻字店,打工之余常去刻字店观赏,逐渐对雕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空闲就向刻字司务请教,掌握了雕刻要领。
雕刻经历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苏州织造局奉朝廷之命,选用技术精湛的刻工。为宫里刻元代王秋涧著《承华事略》一书,禁闭了许多刻版名手,张楫如也在其中,几个月后书刻成,才将众人放归。张楫如为人耿介,受此辱,发誓不再刻版,在上海桃花坞租了一间小屋,四周广植梅、榆、柏和黄杨盆景,刻竹镌木,自得其乐。
邻居画家费念慈见他善刻,就请他刻藏书画的木匣盖和陈设古彝器的几格。他仔细阅读了费念慈收藏的书画,聆听对“六法”的讲解。在费家,他结识了当时一些著名书画家,虚心向他们求教,博采众长,提升自己的文学艺术修养。几年下来完成了从工匠到艺术大师的角色转换。
张楫如也将钱梅溪的《汉石经》抚本摩缩刻在扇骨上,14个段落,420多字,用留青阳文小字雕刻,每字小约黑芝麻三分之一,精湛绝伦。有缩刻散氏盘、西周大克鼎、盂鼎的铭文,石鼓文和天一阁本《夏承碑》、定武本《兰亭序》等,都是有数百字的阳文刻于狭窄的扇骨上。
1894年,慈禧60寿辰,各路官员竞相献贺礼。李鸿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购置脱胎黑漆果盒,欲请人刻书画,然后献上。因果盒壁薄无人敢接。后邮政大臣盛宣怀推荐老乡张楫如,这一难题得以解决。张楫如在果盒上浅刻山水、花卉、鸟纲、走兽,再配以正草篆隶题铭,最后贴金箔,显得吉祥富贵,甚合李鸿章心意。
1924年,可能由于长期从事竹木雕刻而吸入粉尘,张如得肺病而亡,年仅54岁。
个人生活
生平交友
张楫如与当时沪上诸多艺术大师、达官显要交往甚密,友情深厚,好友包括吴昌硕、褚德彝等人。
家庭生活
张楫如父亲在清政府任职,其性好学,治家严谨,对儿女教育严格。张楫如的雕刻技艺无人传承,儿子仲英转入古玩业,孙子永昌、宗宪,孙女永珍都进军古玩界。
家庭关系
篆刻手法
张楫如擅长阳刻,每字与米粒差不多大。字距、行距清晰,字与字错落有致,结体规范。运刀娴熟、精准、老到。此外,他还缩刻汉石经,字小如粟,但不失书法之韵,也还能将金文被蚀的形态表现出来,作品古拙典雅。
部分作品
张楫如竹刻作品流传甚少,很难看到实物。而张楫如《竹刻谱拓本》是其摹刻扇骨之集萃,乃其竹刻技艺之真实写照,共收录张楫如摹刻扇骨22件,其中6件为“楫如所拓”者,2件为“王秀仁精拓”者,其余未注明拓者。
按摹刻内容来看,5件刻鼎彝铭文,10件刻古泉币、铜镜,4件刻石经、1件刻《兰亭序》定武本,1件刻宋本《周礼》及《杜陵诗史黄鹤集千家注》,1件浅刻梅花图案。又22件中有4件古泉币拓片旁插有吴昌硕题跋。
相关事件
2023年5月26日,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颁布1911年后已故书画等8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的通知》,张楫如等人作品被限制出境。
所获荣誉
1915年3月,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共和国世界博览会”上,张楫如的留青竹刻作品获得特等奖。
人物评价
张楫如雕刻艺术及构思巧妙,刻字细于秋毫,以大刀雕刻。功底扎实,能刻阳文,正、草、隶、篆或是山水、人物、花卉、禽兽都古色古香。(苏州苏扇博物馆 评)
张楫如擅刻阳文字,又缩刻青铜器的铭文、石鼓文等于竹扇骨,平刀和拳刀并举,操纵自如,精细入神。所刻各种篆文尤精。(根与干的艺术 评)
张楫如擅长书法微雕,在扇骨上做阳文可达三四百字之多,亦是竹刻奇人。(古代扇页鉴赏及收藏 评)
参考资料
鬼斧神工争一流 ——常州历代留青竹刻传承大师艺术鉴赏. 常州市武进区博物馆.2024-06-02
吉光片羽——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雕版展文物解读.国家古籍保护中心.2024-06-02
扇骨名家张楫如丨扇子类作品一律不准出境者. 苏州苏扇博物馆.2024-06-02
一批名家作品不准出境!包括这些常州大师…….常州发布.2024-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