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12月25日晚9时30分,九龙白田村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火灾,后称石尾大火。火灾从白田上村八家坡地区开始蔓延,导致整个白田上村、中约、下村等地被彻底毁灭。火势还蔓延至窝仔村、石硖尾村和大埔道村。火灾持续燃烧了约六小时,直到26日凌晨2时才被扑灭。初步估计,这场火灾共焚毁了超过一万间木屋和石屋,受灾人数超过七万多人,受灾区域面积约为1.5平方英里。
事件发展
香港公共房屋至今已有五十年的历史,是最多香港人居住的房屋。而公屋的出现却与一场惨烈的大火关系密切。
1953年12月25日晚,香港爆发了一场规模庞大的火灾,称为石硖尾大火。这场灾难起源于白田上村八家坡的一间木屋,当时有人在点燃水灯时不慎引燃了屋内的棉胎,火势迅速失控。火焰瞬间蔓延开来,居民们惊恐地发出求救声和呼喊“火烛呀!”的声音,整个社区陷入了恐慌之中。人们纷纷从梦中惊醒,带着家人和财物拼命逃离,场面十分混乱。
火势在起火后的不到十分钟内已经蔓延至白田中约。恶劣的天气加剧了火势,猛烈的东北风将火焰从白田上村的半山吹下,形成了一片火海。火光映红了整个天空,火场上响起了爆炸般的劈啪声,浓烟遮蔽了天空,火势在风的助推下如洪水猛兽般扩展。尽管救火队员全力扑救,但火势依旧不可控制,很快就波及到白田下村。
到达下村时,火势已经变得极其猛烈。由于火势蔓延迅速,许多居民未能及时转移财物,就开始了慌忙的逃离。部分居民甚至在撤离过程中未能搬出棉胎等必需品,只能匆忙奔向狭窄的巷子。在混乱中,木屋的坍塌使得逃生变得更加困难,木屋上的居民为了逃生,不得不跳过相邻的屋顶。木屋的崩溃声和居民的呼救声混杂在一起,震撼人心。
随着火势的蔓延,火焰很快蔓延至窝仔村,窝仔村的居民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许多居民在逃生过程中跌落山坡,发出凄厉的哭喊声。火势进一步扩展至大埔道村,居民们在混乱中不断逃离,火头不断逼近他们的住所。
到了11时30分左右,石硖尾消防局发出了紧急火警,消防员们在火场的边缘努力进行救援,试图开辟逃生通道。然而,由于火势依旧汹涌,许多尝试挽救的财物还是被吞噬在火焰之中。整个火灾持续了数小时,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和破坏。
事件影响
火灾导致大规模的破坏和居民流离失所,香港政府在此之后决定采取措施,打破了此前的非干预政策,迅速展开了重建工作。为了应对灾后住房需求,政府在火灾现场建设了一系列七层高的住宅楼,这些楼宇被称为“徙置大厦”。从空中俯瞰,这些建筑群呈现出类似英文字母“H”的布局。每栋徙置大厦的单位面积仅为百余平方尺,住宅设计简单而紧凑。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居民需要共用浴室,厨房设施则被设置在大门外的走廊上,供所有住户共同使用。此外,徙置大厦的天台被改建为小学和社区中心,为居民提供教育和社区活动空间。这一系列公共房屋的建设不仅为灾后居民提供了基本的居住条件,还标志着香港政府在公共住房政策上的重要转变,奠定了香港公共房屋发展的基础。
参考资料
香港的公屋、居屋、笼屋和私屋,一文即全部了解.新浪看点.2024-08-29
你不知道的那些历史:中国那些年(1949-1978).百家号.2024-08-29
一场大火烧光六万香港底层的家,却促成香港公屋制度的诞生!.网易.2024-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