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生物多样性博物馆是一所建在校园内的博物馆。海南生物多样性博物馆是海南省第一个融科学性、趣味性为一体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同时也是海南省系统、持久、全面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和公众环保意识教育的基地。
简介
2000年7月,由海南师范大学自筹基金兴建海南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历经半年艰辛,建设完成了博物馆的第一个展厅--“海南生物多样性展厅”。之后,又得到了海南省政府的资助,相继建设完成了"海兽多样性展厅"和"人。社会。自然展厅"。2002年元月,博物馆全部展厅竣工。
海南师范学院创办的“海南生物多样性博物馆”,是一所建在校园内的博物馆,现有长达9.06米的巨鲸骨架标本、全国独一无二的整套鲸目内脏浸制标本等各种生物标本600多件和大量的图片、文字和录像资料,详细地反映了海南岛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及所面临的威胁。
在海南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建设期间,先后接待了中小学生、学者、游客和政府官员15万余人,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反响。
设置内容
海南生物多样性博物馆目前包括"海兽多样性展厅","人。社会。自然展厅"和"海南省生物多样性展厅"三大部分,共48个主题单元,图片和标本7000余件。“海兽多样性展厅”主要展示南海海域的海兽多样性及其面临的危机,其中,巨鲸骨骼和内脏标本是全国之最;“人、社会、自然展厅”主要展示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变迁、人类的起源、人体结构、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等内容;“海南生物多样性展厅”主要展示海南丰富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及其面临的危机以及海南建设生态省的内容。
怪现象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海南省多个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但海南师范大学内的海南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内的景象却让人吃惊。当天海南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内云集着众多的参观者,其中有不少海南师范大学学生、旅游者,还有海口市一些学校组织小学生来参观。这所博物馆内没有其它博物馆的肃静氛围,由于缺乏组织,博物馆内充满喧哗、打闹声。
由于没有人引导,许多参观者在二楼海兽多样性展厅参观后便匆匆而去,大家不知三楼、四楼还另有一番天地。只有部分细心的观察者根据外墙上的博物馆简介进入其它展厅参观,看到博物馆内丰富的馆藏,发出阵阵惊叹。但由于没有人讲解,参观者们只限于走马观花地观看标本,很多人逗留不超过10分钟便离开了。
由于没人讲解,来参观的小学生们根本不能理解展板所书的意义,参观鲸目内脏和“生命起源”展厅时,好多小学生竟然大叫“好恶心”。整个博物馆内只有一名工作人员楼上楼下跑着维持现场秩序,由于不停地制止小学生们的危险动作,他的声音有些嘶哑。他报歉地对参观者说,只有他一人守着分布于三层楼的展厅,人少的时候他可以讲解,人多的时候他连维持秩序都顾不过来。
曾经辉煌
海南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始建于2000年7月,经过两年筹建,2002年9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它是海南省首座融科学性、教育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馆内展厅面积共有1200多平方米,拥有7000多件图片和标本,旨在展示海南省生物多样性及其面临的威胁,海南省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迁、海南省可持续发展生态省建设等。海南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内每一件标本、每一张展板都凝聚着筹建者的心血和期望,海师生物系的几名学科带头人查阅了大量资料,为馆藏制作出了生动、丰富的文字说明。特别是临近开馆前几个月,筹建者们忙于布置展厅、制作标本,没有人睡过一个囫囵觉。海南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在开馆之初,接待过来自国内外的科研、教育界学者和名流,许多从北京市来的院士和生态学家在参观之后,给予了高度评价。
苦于“无米之炊”
“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建成后,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和海南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博物馆履行上述职能需要维护经费,但长时间以来,由于缺乏经费,博物馆一直在做‘无米之炊’。”
博物馆不像旅游景点那样天天有门票收入。前不久,国家出台规定,中小学生免费参观博物馆,博物馆经费来源更加有限。从今年春节至今,博物馆门票收入只有1000多元钱。
因缺乏经费,博物馆多名工作人员陆续离去,致使一个人身兼对外业务联络员、讲解员、保安、维修工等多个角色。为了节省电费,没人来参观时,博物馆就不开门。1200平方米的展厅内,好几百个灯管坏了,没有钱买新的。有几只泡着标本的玻璃缸坏了,要自己动手修。一缸标本需要好几百元钱的甲醛水溶液药水来维护,由于没钱买药水,有的玻璃缸受化学因素影响,已根本看不清里面的标本了。
博物馆科普的教育功能受到影响。参观者人数少时,工作人员可亲自上前讲解,在人多的时候,根本顾不上给学生讲解,学生们走马观花地参观,很难有收获。实际上,每块展板、每一份标本上都有一个故事,若有人为他们讲解,学生在博物馆中能学到很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