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笔筒树

笔筒树

笔筒树(拉丁学名:Sphaeropteris lepifera),别名多鳞白桫椤、白桫椤等,是桫椤科白桫椤属植物。其成片生林缘、路边或山坡向阳地段。海拔可达1500米。其分布于菲律宾北部、日本琉球群岛。在中国分布于台湾,在厦门市广州市深圳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有引种栽培。

笔筒树的茎干高6米多,胸径约15厘米。叶柄长16厘米或更长,通常上面绿色,下面淡紫色,无刺,密被鳞片,有疣突;鳞片苍白色,质薄,先端狭渐尖,边缘全部具刚毛,狭窄的先端常常全为棕色;叶轴和羽轴禾秆色,密被显著的疣突,突头亮黑色;最下部的羽片略缩短;羽轴下面多少被鳞片,基部的鳞片狭长,灰白色,边缘具棕色刚毛,上部的鳞片较小,具灰白色边毛,均平坦贴伏,至少在羽轴顶部具有灰白色硬毛。孢子囊群近主脉着生,无囊群盖;隔丝长过于孢子囊。

笔筒树茎干末端幼嫩的髓心、嫩芽及嫩叶可食用。笔筒树的茎味苦,性寒。有小毒。具有清热散瘀,止血,解毒,杀虫脒的功效。主治驱蛲虫血崩便血,肺劳,腹中邪热气诸毒,产后血气胀痛,斑疹,漆毒,骨鲠,头瘫。其茎干具有使用价值。其还具有极高的园艺观赏价值及科研价值。1999年,笔筒树被确定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013年,其被列入《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图鉴》。2019年,其被确定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收录的物种。

名称由来

笔筒树的名字是由于其老叶顺次脱落后会在树干上留下椭圆形叶痕,茎干上半部去髓干燥后可作为笔筒,因表面遗留美丽的叶痕,美观而耐用,由此而得名。

历史

笔筒树为桫椤科白桫椤属,是树蕨类植物,起源于3亿6000年前,与恐龙同属“爬行纲”时代的两大标志,是恐龙的主要食物,被称为“活化石”。1982年,在厦大后山即市园林植物园边界处首次发现1株笔筒树,引起植物学界的轰动。但是,这株笔筒树几年后死亡。

2015年,厦门园林植物园开展对笔筒树的迁地保育工作,仅存的几棵笔筒树植株,在雨林世界安家。经过3年研究,植物园的科研人员找到了其孢子的生长特性和繁殖规律,培育出笔筒树幼苗约10000株,并将繁殖方法申报国家专利,建立起一套成熟的人工繁殖技术体系。为进一步开展笔筒树保育、栽培及开发利用、野外回归等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技术支撑与物质准备,对珍稀濒危桫椤科等植物的保护与繁育也有参考借鉴价值。同年,在浙江苍南金乡镇大渔社区(现苍南大渔镇南行街村),浙江省首次发现笔筒树2株。随后,泰顺县龙湾区陆续有笔筒树被发现,但不久这些被发现的笔筒树就因生境破坏、长势衰弱而相继死亡。

2018年7月,通过原生境详细普查,浙江苍南县金乡镇大渔社区新发现1株笔筒树幼株。仅存的1株笔筒树幼株,长势不佳,且生长在坎边,有倒塌风险,且生境持续恶化,受胁严重,苍南县立即联合专家团队对其开展了重点抢救保护。2018年至2020年,浙江省共下达林业发展和资源保护专项资金85万元,支持苍南开展笔筒树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经过三年的努力,笔筒树资源保育团队成功构建笔筒树种苗繁育体系,有效解决了笔筒树繁育关键技术,并申请了发明专利“通过调节环境因子促进笔筒树发育的方法”。截止2021年,共繁育笔筒树幼苗580株,并设置苍南大渔镇瓯海区景山、龙湾区大罗山等野外回归种植点3个,共回归种植笔筒树114株,同时进行定期生长监测。

笔筒树已被列入浙江省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保护行动“十四五”规划。苍南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深入开展笔筒树资源保育及野外回归行动,繁育笔筒树种苗2000株,异地回归和增强回归笔筒树300株,实现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形态特征

笔筒树的茎干高6米多,胸径约15厘米。叶柄长16厘米或更长,通常上面绿色,下面淡紫色,无刺,密被鳞片,有疣突;鳞片苍白色,质薄,长达4厘米,基部宽2-4毫米,先端狭渐尖,边缘全部具刚毛,狭窄的先端常常全为棕色;叶轴和羽轴禾秆色,密被显著的疣突,突头亮黑色,近1毫米高;最下部的羽片略缩短,最长的羽片达80厘米;最大的小羽片长10-15厘米,宽1.5-2.2厘米,先端尾渐尖,无柄,基部少数裂片分离,其余的几乎裂至小羽轴;主脉间隔约3-3.5毫米,侧脉10-12对,2-3叉,裂片纸质,全缘或近于全缘,下面灰白色;羽轴下面多少被鳞片,基部的鳞片狭长,灰白色,边缘具棕色刚毛,上部的鳞片较小,具灰白色边毛,均平坦贴伏,至少在羽轴顶部具有灰白色硬毛;小羽轴及主脉下面除具有灰白色平坦的卵形至长卵形的边缘具短毛的小鳞片之外,还被有很多灰白色开展的粗长毛,小羽轴上面无毛。孢子囊群近主脉着生,无囊群盖;隔丝长过于孢子囊。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笔筒树分布于菲律宾北部、日本琉球群岛。

中国分布

笔筒树分布于中国的台湾(台北市宜兰县桃园市南投市屏东市台东县花莲县)。在厦门市广州市深圳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有引种栽培。

生长习性

笔筒树成片生林缘、路边或山坡向阳地段。海拔可达1500米。其喜空气湿度大,土壤湿润的环境。耐阴,忌强光;生长适温18-28℃;喜疏松、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土壤。

在厦门,笔筒树生长在以台湾相思为主的阔叶林下墓地、被雨水侵蚀的2米深的沟中,坡向南偏西,坡度15度。森林群落高约25米,群落覆盖度达70%。土壤肥沃,含砂量大。当地春季多阴雨,夏季常有台风和暴雨,气温和湿度均适全孢子体植株生长。唯秋季冬季多晴少雨,生境干旱,但沟中相对湿度大,又可避风防寒,孢子囊群生长期约4个月,孢子叶一年长两次,分别在4月和10月。但无配子体生长环境,所以无幼苗。

笔筒树常年生长、无休眠,表现为每月均有新生叶片,笔筒树在4、5和7月的新生叶片最多,其次在9和10月,而在11月至翌年3月新生叶片均较少;在1-7月新生孢子叶较多,最多是在5月,8-12月的新生孢子叶较少;新生孢子叶占新生叶片比例较高的时间,则发生在1-2月和4-7月。笔筒树的年生长节律表明,笔筒树的营养生长在4-7月和9-10月有2个生长高峰期,营养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25~28℃,而生殖生长则在1-2月和4-7月为2个生长高峰期,生殖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28℃。

繁殖方式

自然条件下,笔筒树的繁殖主要依靠叶背产生的孢子进行,以孢子种子播种繁殖。孢子成熟之后,必须选择阴天,将侧枝两侧的小叶片剪下,晾晒干叶片,使孢子与叶片分离;20℃至25℃是最佳播种温度。

栽培技术

选树苗

当选择笔筒树苗时,首先需要选购健康、无病虫害的苗木。苗木应有茎干坚挺、叶片饱满绿色,没有黄叶或枯萎现象。同时,注意检查植株的根部是否有可见的虫害或病菌迹象。

适宜的环境

在笔筒树的生长环境中,其喜欢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的地方。因此,在种植过程中,选择一个阳光直射时间较长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同时,笔筒树对土壤的要求较低,选用营养丰富、排水良好的土壤即可。

浇水和施肥

笔筒树的浇水是养护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一般而言,浇水要适量,以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要过度湿润以避免根部窒息腐烂。在春夏季节,每周浇水1-2次即可;到了秋冬季,则可适量减少浇水的频率。

施肥方面,笔筒树需要定期补充养分。可以选择有机肥或复合肥进行施肥,每月施肥1-2次,注意避免施肥过量。

病虫害防治

在养殖笔筒树的过程中,也需要关注病虫害的防治。一些常见的植物病虫害包括白粉病、蚜虫和红蜘蛛等。如果发现植株叶片出现变黄、变形或出现斑点等异常情况,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可以使用专门的杀虫剂或通过自然方法,如喷洒稀释的生物农药(如辣椒水)。

物种保护

保护等级

1999年,笔筒树被确定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2013年,笔筒树被列入《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图鉴》。

2019年,笔筒树被确定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收录的物种。

濒危因素

因笔筒树茎干可做为兰花的栽培基质,常遭到破坏性砍伐,自然资源严重枯竭。且因其出色的外形与观赏价值,常遭到破坏性挖掘。

保护措施

2015年,厦门园林植物园开始迁地保护福清市的野生笔筒树植株,陆续引种保护笔筒树,相继在雨林植物区和奇趣植物区栽培种植。

自2018年开始,浙江省林业局浙江省财政厅联合下达资金任务,截至目前已累计拨款179.2万元用于笔筒树种质资源保护、繁育及野外回归项目。苍南县林业局持续与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开展密切合作,开展了笔筒树的原生境保护、人工繁育、致濒机制和野外回归等工作。已建立笔筒树原生境保护点1个,开展了保护设施建设及动态监测、经营管护,使笔筒树生境得到有效恢复与改善。建立了笔筒树专用苗圃,构建笔筒树孢子繁育体系,实现笔筒树繁育过程中的精准控制性育苗,共繁育笔筒树种苗2521株。同时在苍南县大渔镇原生境保护点、瓯海区景山、龙湾区大罗山、温州大学、温州生态公园肯恩大学、苍南赤溪、马站镇、莒溪林场等地累计回归笔筒树465株,有效保护了笔筒树资源。

2024年,浙江省林业局于“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持续开展浙江省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保护工程行动,苍南县笔筒树救护列入其中。苍南县林业局与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持续开展笔筒树保育工作,为实现笔筒树的种群恢复、种质资源保存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笔筒树茎干末端幼嫩的髓心可以吃,嫩芽及嫩叶也可食用。

药用价值

笔筒树的茎具有药用价值。其味苦,性寒。有小毒。具有清热散瘀,止血,解毒,杀虫脒的功效。主治驱蛲虫血崩便血,肺劳,腹中邪热气诸毒,产后血气胀痛,斑疹,漆毒,骨鲠,头瘫。用法用量:茎10~40g,水煎服。芽外科用捣敷患处。

使用价值

早期,人们会用笔筒树笔直的茎干作便桥或工程的支架;或利用气生根,制作成木盆、木柱、木板、木屑等园艺用品,其茎干还可制作成美观耐用的笔筒。其气生根削下之后,常被用来栽培兰花。

观赏价值

笔筒树树冠为大伞状,树干上叶痕奇特优美,在蕨类植物中是稀有的种类,具有极高的园艺观赏价值。其可栽于荫棚区或庭园中阴湿处作大型观赏植物,也可盆栽供室内陈设观赏。

科研价值

笔筒树树干修长,树冠如伞,叶痕大而密,在物种形成、古气候研究及古生物学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在研究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植物区系关系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

笔筒树.广州市林业园林科技推广服务平台.2025-03-30

笔筒树.物种2000官网.2025-03-30

笔筒树.台湾植物咨询整合查询系统.2025-03-30

笔筒树.中国自然标本馆.2025-03-30

笔筒树.植物智.2025-03-30

笔筒树回归 “安家”苍南马站.浙江省林业局.2025-03-30

《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图鉴》.中国植物.2025-03-30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5-03-30

我国最北缘笔筒树“安家”我市.温州市人民政府.2025-03-30

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的“诺亚方舟”!厦门市园林植物园引种栽培保育植物近万种.腾讯网.2025-03-30

探秘珍稀植物厦门“方舟”市园林植物园.厦门日报.2025-03-30

学习强国浙江学习平台报道我所“濒危植物笔筒树 踏上野外回归之路”.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办公室.2025-03-30

厦门地区引种笔筒树年生长节律的研究.森林与环境学报.2025-03-30

笔筒树.inaturalist官网.2025-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