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波雷托战役(意大利语:Battaglia di Caporetto;英语:Battle of Caporetto),也被称为伊索索第十二次战役、科巴里德之战或卡尔弗雷特之战,是1917年10月24日—11月19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奥德联军(德国第14集团军,奥匈帝国第10、第2集团军协同)在卡波雷托(意大利北部伊松佐河畔一居民点,现在是斯洛文尼亚西北部,当时是奥地利海岸的一部分)地域和意大利第2和第3集团军进行的一次交战。这场战役以该镇的意大利名称命名(德语中也称为卡尔弗雷特)。
战役历程
德奥联军的突破
1917年9月,经伊松佐河战役第11次交战,奥军伤亡惨重,一蹶不振,被迫向德军求援。德军7个师火速驰援,并与奥军8个师合编为第14集团军,由德国将军O.von贝洛指挥。10月24日,隐蔽集结在菲拉赫地域(奥匈帝国)的贝洛将军指挥的德第14集团军(德军7个师,奥军8个师,1922门火炮和迫击炮,1000个毒气施放器)经6小时炮火准备(其中施放了大量毒气弹)后,以数个突击群对普莱佐、托尔米诺之间地段的意第2集团军(25个师,3000余门火炮和迫击炮)发起冲击。虽然山地地形和兵力上的优势有利于第2集团军进行防御,但其第一梯队只有4个师,因而对敌的抵抗很不得力,防御正面很快被突破。德第14集团军在卡波雷托地域渡过伊松佐河,向乌迪内发展进攻。随后,支援第14集团军的奥匈帝国第2和第10集团军也转入进攻。意第2集团军损失惨重,撤退到后方阵地。
意军的战略撤退
意第3集团军背后也遭到敌方的突击。意军总司令卡多尔纳将军担心意军被包围歼灭,遂于10月27日命令右翼所有部队撤退。奥匈帝国第10集团军的进攻和尔后(从10月29日起)第11集团军的进攻迫使意军卡尔尼集群和第4集团军后撤。于是,意军在300多公里的战线上开始全面的战略撤退,意军指挥部丧失了对部队的指挥能力,士兵丢掉重型武器、火炮和军用物资撤往后方。卡多尔纳试图在塔利亚门托河畔组织防御,不但毫无成效,反使意第2和第3集团军彻底溃败。11月2日夜间,奥德联军渡过塔利亚门托河,迫使意军残部撤向皮亚韦河。11月9日,意军最后一批部队渡过该河。意军的失败和溃退引起英法联合指挥部的极度恐慌,遂向意大利派遣了11个师(英军5个师、法军6个师)。在英法联军的支援下,意军遏制了奥德联军在皮亚韦河畔的进攻。卡多尔纳马上因他的无能而被撤职,新的指挥官阿曼多·迪亚兹(Armando Diaz)马上重组军队,并以纵深防御和机动预备队阻挡敌军挺进,使得战线至皮亚伟河周围稳定了下来,于11月底稳定了战线。
成果
卡波雷托交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山地交战。仅意大利一方就投入兵力140万人,其火炮配置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高密度(德第15集团军每公里正面平均配置火炮和迫击炮207.7—259门)。
在卡波雷托交战中,意大利第2和第3集团军惨遭失败,伤亡3万人,被俘26.5万人,损失火炮3152门,迫击炮1732门,机关枪3000挺,以及大量军用物资,但保留了其军事力量,为反击奠定基础。
奥德联军集中优势兵力,采取突然突击,顺利地突破了山地战区的阵地防御,深入北意大利100公里,并占领了近1.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战略意义
奥匈帝国和德国在卡波雷托的进攻虽然取得了这些战果,但并未改变协约国总的战略态势。这次战役使意大利在前11次伊松佐河战役所获得的胜利又重回奥匈帝国手中,并且使意大利军队一度遭到重创,导致其士气低落,但意大利仍然顽强的撑住了这一对手的重击。
战役点评
卡波雷托交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山地交战。仅意大利一方就投入兵力140万人,其火炮配置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高密度(德第15集团军每公里正面平均配置火炮和迫击炮207.7—259门)。
在卡波雷托交战中,意大利第2和第3集团军惨遭失败,伤亡3万人,被俘26.5万人,损失火炮3152门,迫击炮1732门,机关枪3000挺,以及大量军用物资,但保留了其军事力量,为反击奠定基础。
奥德联军集中优势兵力,采取突然突击,顺利地突破了山地战区的阵地防御,深入北意大利100公里,并占领了近1.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战后分析
布莱恩·R·沙利文称卡波雷托为“意大利军事史上最大的失败”。约翰·R·辛德勒写道,“无论从哪个标准来看,伊索索第十二次战役(卡波雷托)及其后果对意大利军队来说都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这场灾难“令人震惊”,“引发了对替罪羊的寻找”,最终导致了1919年的一次意大利军事委员会,调查这场惨败的原因。在拉帕洛,成立了一个最高战争委员会,以改善盟军的军事合作并制定共同战略。卡多纳在战败后被迫辞职,这是总理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奥兰多看来的最后一根稻草。卡多纳与其参谋团队的其他将军关系不佳,到战斗开始时,他已经解雇了217名将军、255名上校和355名营长。
此外,他被部队憎恨为过于严厉。卡多纳一直在前线后方30公里处指挥战斗,后来又撤退了100英里(160公里)到帕多瓦。卡多纳被阿曼多·迪亚兹和彼得罗·巴多利奥取代,他们指挥的一个军团在战斗初期被德国人轻易击溃,但在委员会听证会上却幸免于罪名。意大利建立了宣传机构,向士兵们承诺土地和社会正义。从那时起,意大利也接受了更为谨慎的军事战略。迪亚兹集中精力重建他支离破碎的部队,同时利用入侵和失败激发的民族复兴。
遗产
意大利慈善组织Opera Nazionale Combattenti于1917年12月在战役后立即成立,为第一次世界大战退伍军人提供援助;该组织于1977年关闭。
战役之后,“卡波雷托”这个词在意大利获得了特殊的共鸣。它被用来表示一场可怕的失败 - 1922年社会主义者失败的大罢工被贝尼托·墨索里尼称为“意大利社会主义的卡波雷托”。战后多年,卡波雷托仍然被用来破坏自由主义国家的信誉。
卡波雷托之战已经成为许多书籍的主题。英国作家和军事历史学家西里尔·福尔斯的单卷《卡波雷托之战》是对这场战役的操作和战术描述,作为意大利东北部更大战役的中心。德国未来的陆军元帅埃尔温·隆美尔在战后写的回忆录和军事手册《步兵进攻》中,描述了当时中尉隆美尔和他领导的部队在战斗中的行动,提供了对“风暴突击队”战术的见解。瑞典作家F·J·诺德斯特(化名克里斯蒂安·布劳)在他的小说《卡波雷托》中写到了这场战役。欧内斯特·海明威在他的小说《永别了,武器》中生动描述了卡波雷托之战的血腥后果。库尔齐奥·马拉帕尔特在他的第一本书《维瓦卡波雷托》中对这场战役进行了严厉批评,该书于1921年出版,被国家审查并被禁止,直到1980年才得以出版。这场战役也在亚历山德罗·巴里科的小说《这个故事》中占据重要地位。
如今,科巴里德镇有一个博物馆,专门展示伊索索战役,特别是卡波雷托之战。
参考资料
“背信弃义的意大利”——卡波雷托战役.搜狐网.2024-08-30
卡波雷托战役.趣历史网.2024-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