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刘跃进

刘跃进(1958年11月—),男,吉林白城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当代学者、古典文献学专家。

刘跃进于1958年11月出生于吉林白城,在北京读完小学、中学,于1977年2月到北京密云区塘子公社插队落户。随后,他考入南开大学中文系,1982年获文学学士,被分配到清华大学文史教研组任助教。1984年8月,刘跃进到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姜亮夫先生、郭在贻先生研习古典文献学,三年后获文学硕士学位,回到清华大学中文系担任讲师。1988年9月,他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师从曹道衡先生研习汉魏六朝文学,三年后获文学博士学位,被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和党委书记、所长,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院长等,兼任《文学遗产》《文学评论》《中国文学年鉴》主编等职。还兼任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会长、中国现代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中国文学卷副主编及先秦卷、秦汉卷主编,《中国文学年鉴》2017~2022卷编辑委员会主任等,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成员、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并于2018年9月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刘跃进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典文献学,主要学术专著有《秦汉文学地理与文人分布》《秦汉文学编年史》《门阀士族与文学总集》《中古文学文献学》等,学术论文集有《古典文学文献学丛稿》《秦汉文学论丛》《走向通融──世纪之交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等,学术论著获多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和第四届思勉原创奖等。刘跃进于202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跂予望之》《我的文学梦》《潮平两岸阔》等。刘跃进为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先秦-南北朝文学的研究权威,其论著以材料扎实、识见通达著称。

人物经历

求学经历

刘跃进于1958年11月出生于吉林白城。他在北京读完小学、中学。1977年2月,他到北京密云区塘子公社插队落户,直至1978年3月。国家于1977年恢复高考后,刘跃进考入天津市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时获得文学学士。1984年8月,他到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姜亮夫先生、郭在贻先生研习古典文献学,至1986年8月毕业。次年8月,他获得文学硕士学位。1988年9月,他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师从曹道衡先生研习汉魏六朝文学,随后于1991年8月获得文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2年1月,从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刘跃进,被分配到清华大学文史教研组任助教,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后来,他从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任教于清华大学中文系,担任讲师。1991年8月,他被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在此期间还曾担任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任《文学遗产》《文学评论》《中国文学年鉴》主编等职。同时,他还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等。2018年9月,刘跃进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哲学部副主任等。

主要作品

学术论著

刘跃进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汉魏六朝文学与中国古典文献学。他的主要学术专著有《秦汉文学地理与文人分布》《秦汉文学编年史》《门阀士族与文学总集》《中古文学文献学》等,学术论文集有《古典文学文献学丛稿》《秦汉文学论丛》《走向通融──世纪之交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回归中的超越──文学史研究的多种可能性》《<文选>学丛稿》《文学史的张力》等。

《四声之目是谁最早提出的》 《中州学刊》1986年4期

《朱骏声著目述略》 《清华大学学报》1987年4期

《〈中集〉与杜甫》 《中州学刊》1987年11期

《新发现的一批严羽评李白诗资料摭谈》 《文艺理论研究》1988年第1期

《通行本曲品校补》 载《文史新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出版

《关于水经注校的评价与整理问题》 《南开文学研究》1987年 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

《关于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编撰方面的一些问题》 《清华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

《从武力强宗到文化士族──吴兴沈氏的衰微与沈约的振起》 《浙江学刊》1990年第4期

《南朝五史校点稽疑》 《中国出版》1990年第11期

《吴兴沈氏考略》 《浙江方志》1991年第4期

《士庶天隔 文心相通──刘、沈约文学思想异同论》 《江淮论坛》1991年第5期

《八病四问》 《辽宁大学学报》1991年第6期

《周顒卒年新探》 《辽宁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中国古代文人创作态势的形成──从古诗十九首到南朝文学谈起》《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3期

《论竟陵八友》 《文学遗产》1992年第3期

《永明诗歌平议》 《文学评论》1992年第6期

《永明文学集团述论》 《浙江学刊》1992年第6期

《昭明太子与梁代中期文学复古思潮》《文选学论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出版

《中外学者文选学论集》中华书局1998年版

《若无新变 不能代雄──永明诗体辨释》 《中国诗学》第二辑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

《从沉寂走向活跃──中古文学史料出版与研究展望》 中华书局编《二十四书品》1993年第1期

《“六义”与诗教──读毛诗序臆扎》 《杭州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极摹世态炎凉 曲尽人情变态──从忧庵集窥探戴名世晚年心境》《江淮论坛》1994年第1期

《从洛神赋李善注看尤刻文选的版本系统》《文学遗产》1994年第4期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4年第9期转载

《全唐小说志疑》 《原学》第三辑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95年版

韩国《中国小说研究会报》第23号1995年9月

《半生心血浇注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年第3期

《文选与“文选学”》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年第3期

《玉台新咏杂识》 《中国诗学》第四辑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有关文选“苏李诗”若干问题的考察》 《文学遗产》1996年第2期

《有关上古、中古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文学遗产>创刊四四十周年纪念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出版

《玉台新咏版本研究》 《中国古籍研究》第1辑 国家古籍整理规划小组编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玉台新咏成书年代新证》 北京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国学研究》第五卷。1998年4月版。又刊发在日本中国艺文研究会编《学林》第24号中。

《关于金楼子研究的几个问题》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四 辑中华书局

《道教在六朝的流传与江南民歌隐语》 《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3期

《七言诗渊源辑考》 《河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振奋人心的考古发现——略说郭店楚墓竹简的学术史意义》 《文史知识》1998年第8期

《归于平淡后的思考》 《六朝作家年谱辑要前言》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

《徐陵年谱简编》 《六朝作家年谱辑要》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

《俞曲园批校〈水经注释〉初读琐记》 《二十四书品》1999年第1期

《别求新声于异邦——介绍近年永明声病理论研究的重要进展》 《文学遗产》1999年第4期

《〈古今乐录〉辑存》 《文学与文化》第三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

《关于袁宏道的佚文》 《中华读书报》2000年11月8日

《一桩未了的学术公案——钟嵘〈诗品〉“滋味”说理论来源的一个推测》 《许昌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

《走出散文史研究的困境——-二十世纪中国散文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01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

《简帛中的文学世界———秦汉文学研究新资料之一》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关于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的若干问题》 《文献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第二届中国文献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台湾学生书局2002年3月出版

《关羽目录》 《关羽、关公和关圣》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年1月

《蔡著述摭录》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4期

《<独断>与秦汉文体研究》 《文学遗产》2002年5期

《世纪之交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韩国中国语文学会编《中国文学史》第38辑2002年11月

《班彪与两汉之际的河西文化》 《齐鲁学刊》2003年1期

《蔡邕行年考略》 《文史》2003年1期总62期

《贾谊<诗>学寻踪》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期

《徘徊与突破——二十世纪先唐文学史论著概观》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1期

《班固<典引>及其旧注平议》 《<文选>与文选学》学苑出版社2003年出版。

《世纪之交的文学史料研究》 《中华读书报》2003年11月19日

《秦汉文学史研究的困境与出路》 《文学遗产》2003年第6期

《东观著作的学术活动及其文学影响研究》 《文学遗产》2004年第1期

《蔡邕的生平创作与汉末文风的转变》 《文学评论》2004年3期

《蔡文姬和她的作品》 《信阳师范学校学报》2004年1期

《六朝僧侣文化交流的特殊使者》 《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汉唐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与研究》 《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年第1期

《<文心雕龙>研究的里程碑——读范文澜<文心雕龙注>》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曹植创作“情兼雅怨”说略》 《光明日报》2006年1月27日“文学遗产”专刊

《回归与超越——漫议中国文学研究中的历史感问题》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贾谊的学术背景及其文章风格的形成》 《文史哲》2006年第2期

《在继承中创新的中国文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4月27日

《秦汉区域文化的划分及其意义》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江南的开发及其文学的发轫》 《文学遗产》2007年第3期

《近年来中国文学研究的若干热点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8月28日

《新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主要趋向》 《文史哲》2007年第5期

《“鲁学”解》 《齐鲁学刊》2008年第1期

《释“齐气”》 《文献》2008年第1期

《梁孝王集团的文学想象》 《深圳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西谛书话的启迪》 《文学评论》第3期

《秦汉时期的巴蜀文学略论》 《重庆社会科学》第2期

《中华古籍在世界的传播及其意义》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第2期

《贾谊所见书蠡测》 《南京师大学报》2008年第4期

《<子虚赋><上林赋>的分篇、创作时间及其意义》 《文史》2008年第2期

《黄河以北地区的文学发展》 《人文杂志》2008年第4期

《河西四郡的建置与西北文学的繁荣》 《文学评论》2008年第5期

《秦汉时期的“三楚”文学》 《文学遗产》2008年第5期

《纸张的广泛应用与汉魏经学的兴衰》 《学术论坛》2008年第9期

《多元文化的融汇与三辅文人群体的形成》 《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第3期

《<玉海·艺文>的特色及其价值》 《复旦学报》2009年第4期

《西方文明与当代中国文学研究》 《风则江大讲堂》第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

《段玉裁卷入的两次学术论争及其他》 《文史知识》2010年第7期

《刘师培及其汉魏六朝文学研究引论》 《文学遗产》2010年第4期

《展现五十年文学研究的整体风貌》 <光明日报>2007年1月2日第4版

《敦煌的诗与诗的敦煌》 《中华读书报》2007年4月18日

《简评<册府元龟>中的秦汉史料价值》《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07年第10期

《寂寥的文化老人和他的书-----读王伯祥<庋偶识>随感》 《中华读书报》2008年10月8日

<玉海·艺文>的特色及其价值》 《复旦学报》2009年第4期

《西方文明与当代中国文学研究》  《风则江大讲堂》第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

《咸阳碑序》 三秦出版社2003年出版。

《新时期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许昌师专学报》2000年第6期

《姜亮夫先生及其楚辞研究》 与江昌合撰 《文学遗产》1998年第3期

《近年来美国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一瞥》《福州大学学报》2001年1期

《中古文学领域的开拓者------试述曹道衡先生的学术历程及其成就》 《文学评论》1999年第3期

《尔来倏忽五十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半个世纪的学术历程》 《人民政协报》2003年9月30日。

《<续修四库全书补编>议》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03年4期

《古典文献学的“现代生成”》 《清华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弘扬民族精神 探寻发展规律----古典文学研究六十年感言》 《文史知识》2009年第7期

《南朝佛学与文学序》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8月版

《清代<春秋左传>学研究序》 人民出版社2010 年5月版

《明小宛堂覆宋本<玉台新咏>影印说明》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2月版

《刘向<列女传>研究序》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3月版

《在古代文学与语言学之间徜徉──访康乃尔大学东亚系梅祖麟教授》 《文学遗产》1997年第3期

《分期·评价及其相关问题——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三人谈》  《文学遗产》1999年第2期

《新学问大都由于新发现——考古发现与先秦、秦汉典籍文化》  《文学遗产》2000年第3期

《走向通融:汉魏六朝文学史的文献学研究———刘跃进先生学术访谈录》 《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期待中的焦虑——关于古代文学研究几个问题》 《东方丛刊》2007年第2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版

《古典文献学的现代生成及其意义》 《清华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弘扬民族精神 探寻发展规律——古典文学研究六十年感言》 《文史知识》2009年第7期

《敦煌的诗与诗的敦煌》 《中华读书报》2007年4月18日

《文学史研究的多种可能性——从木斋〈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说起》 《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2期

《文学研究所藏乾隆元年博学鸿词制科一等一名刘纶试卷说明》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9月2日

《楚歌声中的屈原(上)》 《文史知识》2009年第11期

《楚歌声中的屈原(下)》 《文史知识》2009年第12期

《画坛巨擘的心灵记录——读〈潘天寿诗存〉札记》 《文艺研究》2010年第3期

《退潮之后读顾彬》 《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5月5日第10版

《兰亭雅集与魏晋风度》 《安徽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科研项目

1.《南北朝文学编年史》(与曹道衡合著),中国社会科学院1992年度重点项目。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2.《玉台新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1994年度青年项目。又获得劳动人事部1998年度“非教育系统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D类资助”。已由中华书局2000年出版。

3.《秦汉文学渊源及其嬗变》。中国社会科学院1998年度基础研究项目。又获得200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科基金资助。包括秦汉文学三书,即:《秦汉文学编年史》(已由商务印书馆2006年出版)、《秦汉文学史料学》(与曹道衡先生撰写的先秦文学史料学合成《先秦两汉文学史料学》,已由中华书局2005年出版)、《秦汉文学论丛》(已由凤凰出版社2008年出版)。

4.《秦汉文学地理及文人流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2004年项目,2006年12月结项。又获得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科基金资助。现已列入《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

5.《秦汉文学史》》(包括《秦汉名篇汇注辑评》),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度重点项目。又获得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

文学作品

刘跃进从1982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于202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他著有散文集《跂予望之》《我的文学梦》《潮平两岸阔》。

荣誉奖项

2018年9月,刘跃进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社会职务

人物评价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傅杰评论:刘跃进为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先秦-南北朝文学的研究权威,他所著的《先秦两汉文学史料学》(与曹道衡先生合著)《秦汉文学编年史》《秦汉文学史论集》《中古文学文献学》《玉台新咏研究》等都以材料扎实、识见通达著称。

参考资料

刘跃进.中国作家网.2024-09-16

国图公开课-史学研究.中国国家图书馆.2024-09-16

刘跃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2024-09-16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名师系列讲座(四十四)刘跃进:《文学与人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招生网.2024-09-16

第四届思勉原创奖颁奖仪式暨学术研讨会在校举行.华东师范大学.2024-09-16

人才队伍-刘跃进(2018). 河南大学人才人事部 .2024-09-16

刘跃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2024-09-16

关于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增选结果的公告.中国社会科学院.2024-09-16

刘跃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2024-09-16

岁末所见的三部文献学大著.光明网.2024-09-16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