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氏鲉(学名:鲉属 plumieri)是鲉科鲉属的一种鱼类。
形态特征
普氏鲉的最大体长为45厘米,一般体长为18-36厘米。最大体重为1.55千克。普氏鲉是带刺且坚固的鲉鱼,背鳍有12个刺和9个半软鳍(最后一个分裂到基部,计为1个半),胸鳍有18-21个鳍条。毒腺与背鳍棘相连,以抵御捕食者的攻击。眶下嵴由眶下骨2和3形成,通常分别有一到两个脊椎。眼睛上方有肉质羽毛,称为卷毛,下巴和头部周围有皮瓣。枕窝发育良好。胸鳍基部宽,呈扇形,背鳍连续,有深槽,尾鳍截形。口腔末端,上颌骨伸过眼睛。牙齿很小,在下颚、腭部和犁骨上呈窄带排列。
普氏鲉的颜色是可变的,范围从较浅的背景上的褐色或黑色阴影到尾鳍前的区域突然变淡。头部有斑驳的深色斑纹,而腹面通常是橙色或红色。鳍在浅色背景上带有条带或深色斑点,通常带有绿色斑点。尾鳍的底部、中部和末端附近有深色的条纹。胸鳍内侧有大白点或黑斑。当其受到干扰时,胸鳍会延伸以显示明亮的白色斑点。
分布范围
海域范围:分布于大西洋。在大西洋西部,从百慕大到马萨诸塞州,从墨西哥湾北部到巴西南部:在大西洋东部的范围是在阿森松岛和圣赫勒拿岛。
国家范围: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达、阿鲁巴岛、巴哈马、巴巴多斯、伯利兹、百慕大、博内尔岛、圣尤斯达蒂斯和萨巴岛(萨巴岛、圣尤斯达蒂斯、博内尔岛)、巴西(特林达德)、加拿大、开曼群岛、哥伦比亚(哥伦比亚大陆)、哥斯达黎加(哥斯达黎加大陆)、古巴、库拉索、多米尼加共和国、多明尼加共和国、格林纳达、瓜德罗普、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洪都拉斯大陆)、牙买加、马提尼克岛、墨西哥、蒙特塞拉特、尼加拉瓜(尼加拉瓜大陆)、巴拿马共和国、波多黎各(波多黎各主岛)、圣海伦娜、阿森松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圣海伦娜主岛、阿森松)、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马丁岛(法国部分)、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马丁岛(荷兰部分)、苏里南、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美国、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委内瑞拉大陆)、英属维尔京群岛。
生活习性
普氏鲉栖息于浅海珊瑚礁和岩石区,通常生活在5-55米的水深。它通常静止不动,伪装在底部基底上。作为伏击捕食者,普氏鲉利用伪装来接近猎物。它主要以其他鱼类和甲壳亚门为食,用它的大嘴𫛭制造真空,迅速吸食和吞食猎物。
繁殖方式
普氏鲉是卵生的,雌鱼产卵透明或呈绿色。产卵期间,卵子和精子被释放并漂浮在水面附近。
保护现状
普氏鲉的保护级别为无危(LC),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4年 ver 3.1)。
主要价值
普氏鲉在整个捕捞范围内都作为偶然的兼捕物被捕捞。肉是新鲜供人食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