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陵是唐僖宗李儇与惠圣安孝皇后的合葬墓。位于乾县铁佛乡南陵村东约500米处,西南距县城5.5公里。封土中心点地理坐标为东经108°15'30",北纬34°34'20",海拔814.40米。
靖陵两周王陵大体呈方形,东西485~505米,南北480~485米。陵墙四面各辟一门,分别以四神命名,门外各置石狮1对。陵墙四角均现存有角楼的夯土台基。东北角楼基址底边长16.1米,残宽8米、残高3米;西北角楼基址底边残长5.5米,残宽4.5米,残高2.7米;东南角楼基址底边残长6.8米,残宽6.4米,残高2.3米;西南角楼基址已基本夷平,现地面散布砖瓦残片。封土(陵台)位于陵园中部偏后,呈覆斗形,底边长41米,顶部边长8米,现高7~9.7米。
靖陵于1956年8月6日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了靖陵的保护范围,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靖陵的管理部门是乾县文物旅游局。
墓主简介
唐僖宗李儇是李漼李淮第五子,咸通十四年(873年)即位,年仅12岁,朝政被宦官田令孜掌控。苛捐杂税、土地兼并及自然灾害,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干符二年(875年),王仙芝、黄巢为首的农民起义爆发,饥民起而响应,各地节度使坐地观望。公元 880年,起义军攻陷长安,僖宗逃至成都市。公元882年,起义军将领朱温投降唐,黄巢兵力大减,败退至泰山,信宗返回长安。公元885年,节度使王重荣和沙陀首领李克用叛乱,僖宗又逃出长安,三年后得以返回,不久病死于武德殿,年仅27岁。
历史沿革
唐文德元年(888年),李儇李儇终因病驾崩,同年十二月葬于靖陵。五代十国时期,后梁静明军节度使ccc曾大规模盗掘唐帝陵。规模较小、堆土为陵的靖陵亦被温韬盗掘。五代十国之后,靖陵还曾数度遭到盗掘。1994年,犯罪分子使用炸药将靖陵封土炸开,致使靖陵遭到严重破坏,甚至墓室都暴露在外。为了防止靖陵遭受更大破坏,保护陵内残余文物安全,1995年经有关部门批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这座已经被盗掘的陵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基本搞清了靖陵玄宫、墓道、甬道、墓室的形制结构,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首次揭示出唐朝末期帝王陵墓的真实情况。同时,还对两周王陵地面文物遗存进行了考古调查。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靖陵位于乾县铁佛乡南陵村东约500米处,西南距县城5.5公里。封土中心点地理坐标为东经108°15'30",北纬34°34'20",海拔814.40米。
气候
靖陵所在的乾县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干燥寒冷,春季气温渐高,气温变化大,夏季炎热,常有大风,秋季温和、湿润;由于境内地貌特点,气温东南稍高,西北偏低。日照市时数为年平均1803.8小时。乾县四季风向不同,冬季西北风,春季东北风,夏季东南风,秋季西南风,大风多集中在3~8月,最大风力8级以上,多是西北风。
年平均气温为12.4℃。最冷月1月,年平均气温—1.0℃,极端最低气温—11.8℃(1983年1月8日);最热月7月,年平均气温是25.2℃,极端高温为38.8℃(1982年6月17日);气温呈现隆冬逐渐变暖,盛夏逐渐变凉的气候特点。
靖陵所在的乾县属于半干旱地区,年均自然降水量为537.9毫米。降水多集中在夏秋两季,7、8、9三个月降水量为262.1~305.8毫米,夏秋两季降水占全年70%以上;冬季降水量最少,仅占30%以下,10月、11月降水量分别为59.7毫米和25.4毫米。
地质
靖陵所在的乾县地质构造单元,北部属鄂尔多斯市地台南缘褶皱带,中南部属渭河断陷盆地。古生代寒武、奥陶纪时期海水侵入,境内尽为一片海洋,海底沉积物,形成含砾泥岩、页岩、板岩及石灰岩等。至中生代之后期,海水渐向东南退,沙砾渐次冲积于浅海之底,结为沙岩、砾岩或夹带炭岩。至新生代第三纪时期,接受陆相沉积,陆地扩大。到第四纪,黄土堆积,后期风成黄土广布,全为陆地。
北部浅山丘陵沟壑,地层基座主要是古生代奥陶纪石灰岩及二迭纪页岩、沙岩,上面覆盖着新生代第四纪百余米以上的风成黄土。各种岩石呈东西带状分布,主要在五峰山、乾陵、方山及漠谷河郎沟段,泔河南北村段,漆水河龙岩寺段。中部山前洪积扇平原和南部黄土台原,地层组成以河湖相沉积为主,主要分布在漠谷河、泔河河口和白马沟、豹峪沟、邓家沟、龙堑沟等地。
地形地貌
靖陵所在的乾县地处陕北高原南缘与渭河平原的过渡地带,全境西北高而东南低,地貌形态有山地、丘陵、黄土高原和河谷阶地。按地形可分为南北两部,北部为浅山丘陵沟壑区,海拔650~1467米,约占全县总面积的49%;县城东北的五峰山地势最高,海拔1467米;南部为黄土台原区,地势较平坦,稍有波皱起伏,并有较多的宽浅洼地,海拔520~650米,约占全县总面积的51%。
陵园情况
整体布局
靖陵陵园由陵垣、陵门、门阙、封土(陵台)、司马道(神道)、乳台及陵前石刻群等部分组成。其中,封土南侧有乾隆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的“李儇靖陵”石碑1通。
陵园
靖陵陵园大体呈方形,东西485~505米,南北480~485米。四周原有夯土城垣,已毁圮,地下仅存墙基。陵墙四面各辟一门,分别以四神命名,门外各置石狮1对。朱雀门(南门)外尚存石狮1对,夯筑阙台遗址1对。青龙门(东门)外现存一对夯筑阙台址,位于封土以东263米处,南、北两阙址间距约40米、南阀址残长7.1米,残宽2.2米,残高1.6米;北阙址残长8.7米,残宽9.5米,残高9.5米。陵墙四角均现存有角楼的夯土台基。东北角楼基址底边长16.1米,残宽8米、残高3米;西北角楼基址底边残长5.5米,残宽4.5米,残高2.7米;东南角楼基址底边残长6.8米,残宽6.4米,残高2.3米;西南角楼基址已基本夷平,现地面散布砖瓦残片。封土(陵台)位于陵园中部偏后,呈覆斗形,底边长41米,顶部边长8米,现高7~9.7米。
司马道及其石刻
司马道位于朱雀门(南门)外,长约605米。其南端现存阙址1对,东、西间距约100米。东阙址底残长11.3米,残宽9.8米,残高4米;西阙址底残长11.5米,残宽9.5米,残高5.5米。司马道东、西两侧石刻现残存11件,间距约60米。从朱雀门(南门)向南依次为石狮1件、石翁仲2件、石马5件、翼马1件、华表2件。其中,华表通高3.5米,覆盆子式基座,柱身为八棱形,莲苞状顶。翼马(西列)高1.55米,残长1.55米,宽0.7米,肩部雕有高浮雕状卷云纹双翼。仗马(西列1件、东列2件)均残破,残长1.24~1.4米,宽0.52~0.56米,残高0.7米,马背部雕有浮雕状鞍具。石翁仲东、西各仅存1件,头部均已残破,残高1.56~1.59米,均着朝服,武官双手持剑,文官双手捧笏板。靖陵陵园石刻比较注意细部表现,石人的服饰、石马的马具均较写实。但与初唐、盛唐陵前石刻相比,虽然基本组合没有大的变化,阮翁仲依旧是左文右武。但大小、造型、风格等却完全迥异。形体卑小,雕刻粗陋,形象呆板,图具其形而不备其神。
墓室墓道
1995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这座已经被盗掘的陵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基本搞清了靖陵玄宫墓道、甬道、墓室的形制结构。 靖陵墓室坐北朝南,由斜坡阶梯式墓道、圆拱形顶甬道、拱形顶土洞墓室等部分组成,全长44.7米。墓室底部距今地表19.2米。墓道位于封土南侧正中,南北全长35.6米。上下为二层台式,二层台以上呈反“凸”字形,南部宽4.2米,北部最宽处达12.2米。二层台以下宽2.7米,墓道底在较陡的生土坡上挖出台阶。墓道东、西两壁原均有壁画,但损坏严重。东壁南部残存局部青龙壁画,北部因坍塌不存;西壁北部零星可见有两层相叠压的仪仗出行图。
甬道南北长4.1米,东西宽2.2~2.5米,甬道底部距地表19.2米,开口于墓道北壁下端,甬道口上绘有火焰宝珠壁画,顶部被盗洞所破坏,但仍可看出是微拱形顶。东、西两壁各开凿2壁龛,龛内壁各绘一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人身的生肖图。东壁南龛为马、西壁南龛为羊、西壁北龛为猴。两龛之间的壁面各绘一执戟武士像。甬道内原有一道石门,早年被盗掘者所破坏,留有后代(发掘者判断为宋代初年)堆砌的石块封门墙。
甬道北侧即连接墓室,形制为长方形拱顶土洞单室,东西长5.78米、南北宽4.48米。东侧顶部多坍塌剥落,西侧保存较好,残留有天象壁画,现存月亮及星官图局部。东、西壁原各有3个壁龛,南壁东、西两边各有1个壁龛,共计8个。墓室壁龛内亦绘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人身生肖像,可辨有兔、鸡等,其余均残,北壁壁画仅存东、西两侧局部,西侧残存3人,头部残,着圆领袍衫,腰系带;东侧残存2人,服饰同东侧,其中一人双手作“叉手礼”。墓室地面以石碑、柱础、石块和砖等各种材料砌成东西长4.4米、南北宽3.1米、高0.3~0.4米的棺床,占据了墓室80%的面积。棺床上原有木棺椁、木箱等物,因早年的严重盗扰,棺床表面一片狼籍,只有棺椁下的垫木痕迹依稀可辨。棺床上和周围散乱分布着玻璃珠、铜饰件、陶罐、陶碗、玉器残片等。棺床与北壁之间,东西并排放置镂空壶门座的石函2件,一大一小,形制相同,应为盛放哀册、谥册所用。南壁东侧的壁龛中发现玉璧、玉佩、玉带饰等14件。
出土文物
豆卢钦望墓碑、杨再思墓碑
豆卢钦望生前曾任唐礼部尚书、左仆射。杨再思生前曾任唐中书令、户部尚书。二人死后均陪葬乾陵。因此二碑原均为乾陵陪葬墓之碑,修造靖陵时被运来铺设棺床。李儇李儇入葬时,破坏了先帝两周王陵而盗用乾陵陪葬墓碑修造棺床。出土时,杨再思碑因正面朝上,致使碑文多侵蚀漫漶:豆卢钦望碑正面向下,碑文大部分保存完好。这两通碑刻是乾陵17座陪葬墓中仅见的墓碑。
龙凤纹玉璧、玉佩
各2件,均出自南壁西龛。两件玉璧纹饰相同,一面雕如意云纹与走龙,一面雕如意云纹与飞凤。雕纹简洁明快,线条流畅舒展,动态表现较好,其中一件外径11.2厘米,一件外径10.6厘米,厚0.5~0.6厘米。两件玉佩形制稍不同,一件为尖顶连弧梯形,一件为圆顶连弧梯形,两面分别雕走龙纹、飞凤纹。
镂空龙纹玉佩
1件,正方形,边长8.1厘米。中一圆孔,镂空雕刻一条盘绕状的龙,龙体周围装饰有繁缛的缠枝卷草纹。
玉带饰
共计9件,其中带跨8件,铊尾1件。带跨长7.0厘米、宽5.8厘米,铊尾长14.2厘米、宽6.7厘米,这9件应同属一条玉带上的带饰,形体都较大,正面素面,背面有弯弧孔眼。
哀册(或谥册)残片
只发现两件带字的残片,汉白玉质,其中一件上残留有两个半字:“圣恭”两字和一个宝盖头,经检索唐朝皇帝谥号,与李儇的谥号“惠圣恭定孝皇帝”中的三个字相合。据此可以断定该墓确为唐僖宗靖陵。
鎏金铜锁
4件,大小不等,均为箱匣上所用,保存较完好,其中两件还带有钥匙。此外还出土有鎏金的铜把手、屈针、莲花状片饰、玻璃片饰等。
开发及保护
靖陵于1956年8月6日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了靖陵的保护范围,其中重点保护范围:东、北至缓坡,西至土坎,南至小路;一般保护范围:东、西、南均至土坎,北至缓坡;建设控制地带:东至南北沟,西至南陵村,南至土坎,北至东西路。
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靖陵的管理部门是乾县文物旅游局。同时,在当地还聘请有群众性文物保护员协助文物管理部门负责日常保护工作。2019年4月,包含靖陵在内的关中十八唐帝陵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名单。2021年10月12日,包含靖陵在内的唐代帝陵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名单。
价值意义
靖陵是唯一经过考古发掘的唐朝帝王陵,为研究唐代陵寝制度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唐代末期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相关荣誉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靖陵.陕西历史文化名城多媒体资源库.2024-09-28
唐僖宗靖陵.陕西省图书馆.2024-09-28
乾县志.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2023-07-18
国家文物局关于将西汉帝陵、唐帝陵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函.国家文物局.2024-09-28
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2024-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