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北洋周刊

《北洋周刊》是由天津天津大学(今天津大学)学生自治会编辑并出版的一份期刊,创刊于1927年6月。

历史沿革

《北洋周刊》最初名为《北洋大学周刊》,由北洋大学学生会负责编辑工作。1933年起,改由河北工业大学学生会继续编辑。随着抗日战争爆发,该刊一度停办,直到1947年5月才得以复刊,再次由学生自治会接手编辑工作。然而,同年10月,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该刊不得不停止发行。在第37期之前,该刊采用单张版式,之后转变为小册子形式,页面数量增加了一倍以上。此外,从第37期至第61期采用了横排版设计,随后又转为竖排版,并推出了附属刊物。《北洋周刊》作为周刊定期发行,期间也曾尝试过月刊形式,主要发表工程学术领域的文章。但由于资金问题,月刊最终被取消,此后逐渐增加了工程、学术研究、调查等方面的文章。北洋大学的历史上,最早的校报可以追溯到1897年的《北洋大学堂题录》。1906年出现了《北洋学报汇编》,1909年则是《北洋大学同学会会报》。这些刊物被视为校报的前身。1915年,《北洋大学报季刊》的问世标志着更接近现代报纸形态的校报诞生。1927年《北洋周刊》的创立,则开创了校报的新时代。除了抗战时期的中断,该刊持续发行了12年,共出版241期,每期包含8-30个版面,总字数超过800万字。当时的报纸尺寸为16开,主要内容涵盖校内外新闻以及校友信息,同时也发表了短篇论文,综合了校报、学报和校友通讯的功能,在学校内部占有重要地位。

栏目设置

《北洋周刊》的主要栏目包括言论、校闻、杂俎,同时还设置了毕业同学通讯、学术论著、工程调查、书报介绍批评等多个板块。其中,“言论”栏目的内容涵盖了时政批评、抗日策略、学校改革等各类评论;“校闻”报道了校内的公共和私人团体活动情况,以及教师和学生的趣闻轶事;“杂俎”包含了诗歌、小说、抗日宣传活动及其他有趣的创作作品;“毕业同学通讯”则发布了各地毕业生会的信息、实施情况以及统计数据;“书报介绍批评”则主要介绍了工程学术、科学著作等相关书籍。《北洋周刊》的内容非常丰富多样,早期设立了“院闻”、“纪事”、“北洋友声”、“图书馆启示”等栏目。随着时间推移,周刊的专栏不断扩充,新增了“学生园地”、“规章”、“特载”、“演讲”、“科学”、“文艺”、“时评”、“人物介绍”、“校友谈话”、“每周评论”、“学术”、“校友通讯”、“时论选粹”等栏目,涵盖了国际国内时局评论、工程调查、学术论文、学校新闻、同学会及校友消息、书报介绍及批评、杂文、诗歌、游记等多种类型的内容。每期末尾还会刊登图书馆启示和广告。杂志中也常有照片发表,尽管当时的印刷条件有限,但仍能感受到编辑们的用心。至今,周刊上展示的雷宝华、张润田、王世杰、秦汾王正廷曾养甫等人的形象,以及军训、学生实习测量等活动的照片依然清晰可见。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