阖闾城遗址
阖闾城遗址位于江苏省常州市雪堰镇城里村与无锡市胡镇湖山村之间,为春秋时期城池遗址,是扼守太湖北部的军事站略要地。该城始建于姬匄六年 (公元前514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时间。城址呈长方形,城中段有残存城墙相隔,形成东西两个方形城区。东城较小,在无锡境内;西城较大,大部分在武进区境内。城墙残高3-4米,墙基厚约20米,均系夯土筑成。城壕总长约4000米。发现陆门和水门、大型建筑群、护城河等遗迹。西城区遗有练兵场和点将台,一土墩传为兵器库遗址。城东北胥山传为伍子胥屯兵处。
遗址出土有新石器时代的夹砂陶、红陶和西周公国至春秋时期流行的曲折纹、回纹、菱形填线纹等几何形残陶片。为研究春秋晚期吴国历史和无锡的吴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1982年3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阖闾城作为苏州古城虽然只有30年的历史,单这两个吴都存在的时期正是吴国最辉煌的时代,从吴国精神楷模季札到吴国最伟大君主阖闾。
1.梅里——无锡梅村地区
公元11世纪前——前1140
前1140——前559 计581年
3.淹君地——常州淹城
前559——前514 计45年
4.阖闾城——常州无锡交界处
前514——前484 计30年
5.姑苏台——苏州木椟镇
前484——前473 计11年
保护措施
文物历史
阖闾城作为苏州古城虽然只有30年的历史,但这个吴都存在的时期正是吴国最辉煌的时代,从吴国精神楷模季札到吴国最伟大君主阖闾。
文物特征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对阖闾城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钻探,对城壕、水门和城内水道情况进行探测,确认了阖闾城遗址大城的存在,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08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阖闾城最外为大城,近似长方形,东西长约2100 米,南北宽约1400 米,面积约2.94 平方公里。城外有长方形环壕,环壕转角近似直角,为人工开筑。阖闾大城的城垣地表部分已被毁不存,仅在大城西南角位置发现宽约34 米城垣的墙基。大城中部以城垣为隔,分为东、西两小城。目前东、西两小城的北墙已不存,两城间的隔墙和南墙保存相对较好,高1~4 米,墙基宽30~32 米,均为堆筑而成。东、西城的环壕也基本完整。西小城的北半部有一道东西向的土垣,将西城区分为南区和北区。南区发现有四处坐西朝东的春秋时期大型高台建筑群遗迹,其中一座长约70 米,宽约35 米,为特大型建筑遗迹。北区发现有一处西北—东南向的大型建筑及水井等遗迹。东、西两城间和西城的南、北两区间各发现陆门一座,东、西城陆门处发现有长约10 米的道路。西城的南面发现水门两座,其中一座水门两侧有成排木桩。通过对城内遗迹的位置确认,推测阖闾城的水系为引闾江入阖闾城大城,以闾江水形成城外环壕及城内水系,水流出阖闾大城后汇入太湖。城内地表采集有新石器时代的夹砂陶和西周公国至春秋时期的几何印纹硬陶,印纹硬陶饰有曲折纹、回纹、菱形填线纹等纹饰,结合考古勘探结果,可以确定阖闾城遗址内的文化层包括新石器时代马家浜遗址、马桥文化、春秋早中期的吴越文化三个时期。城垣和城内高台建筑遗迹均叠压或打破春秋早中期的文化层,东城的南城墙被汉代墓葬打破,因此确定阖闾城的筑成年代大致为春秋晚期。春秋晚期,吴国在阖闾的领导下称雄江南,成就“西破强楚,入郢”伟业,使楚国几近灭亡,攻越南战争于李,“大掠而回”,后夫差又败越于夫椒,使越王勾践向吴称臣,可谓盛极一时,声震中原。阖闾城遗址作为长江下游春秋晚期的代表性古城遗址,见证了盛极一时的吴国在春秋时期所成就的霸业,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在吴国历史和我国首都发展史研究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1956 年10 月18 日,阖闾城遗址由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 年5 月3 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 年5 月27 日,阖闾城遗址由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列入150 处《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2013 年12 月18 日,阖闾城遗址由国家文物局公布列入第二批国家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文物保护
2021年10月12日,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参考资料
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的通知.国家文物局.2021-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