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家窑人化石是中国北方地区发现的早期智人(尼安德特人)化石之一。这些化石是在1974年,在山西省阳高县古城公社许家窑村东南约1公里处的一个断崖上被发现的。这一地点位于河北省边界附近,因此以许家窑村命名。
发现历史
许家窑人化石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1974年,考古学家在山西省阳高县古城公社许家窑村东南约1公里的梨益沟西岸断崖上,发掘出了一处富含古人类及古文化遗迹的遗址。在此地,研究人员获得了共计17件的人类化石,其中包括11块顶骨、2块枕骨、1件小孩左上颌、1块右侧下颌枝以及2枚牙齿。此外,还发现了约2万块石片和石器,以及数量众多的骨器和哺乳动物化石。
特征描述
许家窑人头骨的特点表现为骨壁厚度较大,超过北京猿人的平均水平。其顶骨横向弯曲度小于北京猿人,但略大于现代人;纵向弯曲度则接近北京猿人。枕骨的圆枕宽度不及北京猿人,且不如后者突出,更类似于欧洲尼安德特人。枕骨曲度角大于北京猿人,大脑窝大于小脑窝,但差异性不如北京猿人明显。颌骨上的鼻前棘清晰可见,但未超出鼻棘点至上齿槽前缘点的直线范围,而北京猿人则无此特征。颌骨侧面膨隆,腭部位置较低,上颌联合面宽阔,上内侧门齿呈现铲形,臼齿的尺寸和粗壮程度与北京猿人相似。下颌枝低平且宽广。许家窑遗址出土的石器主要为细小型,石核种类多样,包括原始棱柱状石核和盘状石核。石片的制作方法多种多样,如利用自然平面、打击台面、凸棱等部位进行打击。石器种类包括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和小型单面砍砸器。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石球,数量多达1000余个,重量范围从不到100克到超过1500克。
文化背景
贾兰坡(1976)提出,许家窑文化在细石器技术传承方面,处于北京猿人文化和峙峪人文化之间的关键节点。他认为这种文化属于东亚、北亚和北美细石器传统的范畴。伴随许家窑人化石一同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非常丰富,尽管大多已破碎,但仍能辨认出1种鸟类和19种哺乳动物,如普氏野马、披毛犀、河套平原大角鹿、马鹿、原始牛、葛氏梅花鹿、许家窑扭角羊、裴氏扭角羊、蒙古马、蒙古野驴、中华鼢鼠等。通过分析动物群组成,推测许家窑人生活在更新世晚期前期,时间可能追溯至约10万年前。许家窑人化石的特征显示其处于北京猿人和现代人之间的过渡阶段,可能属于尼安德特人类型。然而,由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有限,尚需更多或更为完整的化石证据来进一步确认其分类归属。
参考资料
中国科学家研究发现“许家窑人”是20万年前颅容量最大古人类.百家号.2024-11-25
大同许家窑原始人遗址与大同火山群地质公园.个人图书馆.2024-11-25
中国科学家研究发现“许家窑人”是20万年前颅容量最大古人类.中国科学院.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