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中国十位著名经济学家批判

《中国十位著名经济学家批判》是一本于2002年6月1日由学林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旨在批判十位著名中国经济学家。

图书信息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第1版 (2002年6月1日)

平装: 322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9787806683224, 7806683224

条形码: 9787806683224

尺寸: 20 x 13.8 x 1.8 cm

重量: 322 g

媒体评论

后记

毋庸置疑,经济学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显学”,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践提供了经济学家驰骋的最好舞台。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的推出过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经济学家的身影。在各种大小传媒上,人们都可以听到经济学家的声音。中国的经济要大发展、大开放,中国的体制要大改革、大转变,中国的经济学要大引进、大融合……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去学习,有太多的问题需要去解决,有太多的政策需要去制定,经济学家作为一个群体雄起于当今社会舞台上。

在这样一个激动人心,而又波澜壮阔的时代,回顾当代中国经济的演化历程,可以看到,中国的经济家们,无论他们是“在朝”,还是“在野”;也无论他们关注的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他们是“洋派”,还是“土派”;也无论他们是耄,还是少壮,似乎都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为中国的改革和发展鼓与呼,他们为自己的学术观点鼓与呼,他们为各自的政策建议鼓与呼,他们为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鼓与呼……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赋予他们的使命,这也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忧患意识”的体现。政府决策者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广大企业家要寻求他们的帮助,普通老百姓希望倾听他们的声音,从这个角度来看,当代中国经济学家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的确真真切切地影响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进程、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影响了成千上万人的命运,为中国经济奇迹的生成贡献了自己的聪明与智慧。

但是,相对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经济学本身的特征以及社会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经济转轨过程中特殊的政治经济利益格局,诸种因素共同决定了,几乎在所有的重大现实问题之上,经济学家之间都存在着观点上的分歧、甚至是严重分歧。而这种分歧,既可能源于学术背景、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上的不同,也可能缘于个人经历、价值取向,乃至代表利益的不同。从而,孰对孰错、孰高孰下,普通公众难以判断。在这种条件下,经济学家、尤其是知名经济学家之间的观点之争,必然会使社会公众无所适从,甚至产生误导,更有偏激者,干脆将这种正常的争论看作是经济学家“做秀”式的表演。知名度越高,做秀的成分可能就越多,著名经济学家实实在在成了社会的公众人物,其一言一论一书,受到媒体的高度关注。经济学家享有如此好的礼遇,受到如此高的尊重,不能不说这是社会的重要进步。

面对著名经济学家头上的光环与荣耀,本书所做的工作,就是不疑处有疑,指出这些经济学家学术观点可能存在的片面、失当和缺陷。本书名为“批判”,实则是对经济学家观点的质疑。本书希望达到这样一种目的,即通过比较规范的分析,但又是比较浅显的语言,向一般经济工作者和社会人众表明:经济学从本质上来看是一门“社会阐释”的科学,它所得出的结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阐释者”自身“个性”的影响。知名经济学家的观点同样有可能是片面的、主观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而这一点,于我国经济学界尚未在研究范式、学术规范和“话语体系”上达成一致的今天,表现得尤为明显。本书希望能通过批判和质疑,破除对著名经济学家的迷信和盲从,推动中国经济学的“百家争鸣”,为中国经济学的繁荣注入新鲜的活力,服务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目录

经济学家的良知与经济学的苍白

告别“精英意识”的时代

中国股市不相信监护人

谁在妨碍中国人致富?

新制度经济学能发现中国的出路吗?

穷人没有产权、信誉和经营才能吗?

别给高新技术和“新经济”降温

“三农问题”:被理论和市场遗忘的角落

怎样为政府出主意?

私产制度会不会成为中国体制变迁的目标?

后记

等等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