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振武(1908年4月26日~1988年9月22日),原名潘爱卿,别名潘人安,湖南鼎城鸟儿洲国家湿地公园鼎城区长茅岭乡万新村人,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常德市鼎城区唯一的开国将军,中共七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曾获二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23年10月,潘振武投身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1926年,潘振武回乡参加农民运动,任农民协会委员长,同年潘振武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参加本县农民起义。1930年,潘振武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潘振武先后任红4军政治部政卫连排长,军司令部运输大队大队长,军司令部副官处副官,第12师政治部俱乐部主任,红1军团直属队俱乐部主任。潘振武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次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到陕北地区后,潘振武任红1军团政治部文化科科长,红1军团政治部抗日战线部部长,骑兵团团长兼政治委员,并参加东征、西征战役。
抗日战争初期,潘振武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敌工部部长。参加平型关大捷后,潘振武兼任阳曲县县长。1938年,潘振武任第115师政治部民运部部长兼东进支队先遣队政治委员。参加了陆房突围战斗。1940年,潘振武任鲁南军区政治部主任。1941年起,潘振武先后入延安军政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学习。解放战争时期,潘振武任冀察热辽军区政治部敌工部部长,嫩江军区政治部副主任,西满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东北军区西线后勤部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后勤部政治部主任等职。潘振武参加了辽沈、平津战役。新中国成立后,潘振武先后任中南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广州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驻苏联大使馆武官,国防部办公厅副主任兼外事局局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区副政治委员。1969年,潘振武任中共武汉军区党委常委。1971年,潘振武任中国共产党湖北省委员会常务委员、省委书记。1975年,潘振武任武汉军区顾问。1988年9月22日,潘振武在武汉逝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潘振武1908年4月26日出生于湖南省一个农民家庭,6岁入私塾,1920年考入鼎城区第一高等小学堂,成为穿土布衣的“洋”学生,潘振武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后因家贫辍学。
投身革命
1923年10月,刚满16岁的潘振武投身国民革命军,成为北伐一兵。1926年冬,潘振武告假回乡,参加农民运动,成立农民协会。乡亲们见他当过兵,公举他为文甲镇农民协会委员长,带领农民斗地主、打土豪、开展减租减息、退押等革命活动。
1927年9月10日,为配合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潘振武与文甲区党支部书记戴修文、区农民协会委员长徐炳初,组织农民起义军300多人,举行武装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打响常德农民起义第一枪。9月,起义军攻占落伽寺团防大队,杀死大队长张洪元、印花税局长张国政,还焚烧了大地主大恶霸杨子君的豪宅大院。这就是常德市农运史上有名的“文甲起义”,也是湘鄂西最早的农民武装起义。因中国国民党反动派的清剿镇压,起义失败,潘振武潜入南县三仙湖禁烟局,后隐身国民党湘军18师张辉瓒部。
红军时期
1930年7月,潘振武利用张辉瓒部在江西樟树追剿红军的机会,带着10多名弟兄、30支枪和2000多发子弹一起参加红军,任红四军政治部事务科科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潘振武调任11师政治部宣传科俱乐部主任,领导“战士剧社”。
1934年10月,长征开始,此时已担任红一军团直属队俱乐部主任的潘振武率领战士剧社,担负起长征途中的宣传鼓动任务。1935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和红星纵队踏上了红军过草地征程。为了保障不断增加的伤病员能够吃到食物,安全归队,部队首长决定成立收容队,任命潘振武担任队长。那时,因为缺粮少药,每天都有伤病员死亡,潘振武掩埋好战友的尸体,带领其他同志继续前行。经过七天七夜的艰苦跋涉,潘振武他们行程二百公里,终于把伤病员们带出了草地,追上了主力部队。
抗日战争时期
1936年,潘振武任红一军团抗日战线部部长,经常与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中下层军官接触,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积极开展对他们的争取工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调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敌军工作部长兼骑兵营长,随军东渡黄河,参加著名的平型关大捷。9月,率骑兵营奇袭曲阳县,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出任县长。次年冬,八路军开创鲁南根据地,他任东进支队先遣队政委,率一个营的兵力,首批进入鲁南。1939年4月,山东峄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潘振武兼任县长。
1940年夏,潘振武任山东鲁南专署委员,同年10月至11月,潘振武任鲁南军区政治部主任。1941年1月,潘振武奉命回到延安市,进入军政学院学习。1942年,转入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3年12月,潘振武任中共中央西北局边区级各机关学校甄别委员会成员。1944年6月,潘振武调入中央西北财经办事处政治部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潘振武以山东省代表身份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同年10月中旬,中央决定派遣潘振武带领西北财经部门的100多名干部奔赴东北地区,接收投降日军在东北的军事设施和军用物资,并充实东北根据地的后勤力量。时间十分紧迫,中央组织部的同志立即把抽调的人员集合起来,进行思想动员,并按军事建制组成东北财经大学队,指定潘振武担任队长,下设三个分队,由有战斗经验的同志担任分队长。1947年1月,潘振武任嫩江军区政治部主任,后任西满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东北野战军西线后勤部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1948年12月至1949年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1949年3月改为第四野战军,5月改为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地区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积极筹运粮秣、武器,从物质供应上保证辽沈、平津和南下渡江诸战役的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10月,潘振武任中南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党委副书记。1949年10月至1951年5月、1952年5月至1953年2月,潘振武兼政治部主任。1950年7月,潘振武任中南军区后勤部党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54年1月,潘振武任副书记。
1955年4月至7月,潘振武任广州军区后勤部党委副书记。1956年3月,潘振武调到广州军区后勤部任政委。1959年3月,潘振武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联大使馆武官。1963年2月,潘振武奉调回国,任中央军委办公厅副主任。1964年6月,潘振武兼外事局局长、党委书记。1965年12月起,潘振武任中央军委办公厅党委副书记、总参谋部外事局局长、党委书记。
1969年5月,潘振武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区副政治委员。1969年8月,潘振武任中共武汉军区党委常委。1970年3月,潘振武任湖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共湖北省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成员。1971年3月,潘振武任中国共产党湖北省委员会常务委员、省委书记。1975年,潘振武退居二线,担任武汉军区顾问。潘振武还曾担任过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3年,潘振武离职休养。1988年9月22日,潘振武因病在武汉逝世。
个人生活
感情生活
经人介绍,潘振武与延安女子大学学员冯光晋相识。由于潘振武比冯光晋大十二岁,这让冯光晋有些迟疑。潘振武对冯光晋有意,常写信邀请她见面,希望获得她的好感,但冯光晋并未给出明确回应。潘振武没有放弃,认为冯光晋就是他寻找的革命伴侣。休息日时,潘振武会步行到和平医院探望在那里做护士的冯光晋。1942年中秋节,经总政组织部的胡耀邦批准,潘振武与冯光晋结为夫妻。
人物关系
主要作品
潘振武著有回忆录《战歌春秋》。
所获荣誉
1955年,潘振武被授予少将军衔,同年荣获二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潘振武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后世纪念
潘振武将军故居
潘振武将军故居坐落于湖南鼎城鸟儿洲国家湿地公园鼎城区尧天坪镇万寿山村2组,故居原为南方典型的四间全木结构建筑。2007年,长茅岭乡乡政府在原址重新修缮故居,现存房屋四间,为砖木结构,外墙贴红色木纹墙砖,其中两间墙壁张贴了潘振武革命生涯的一些珍贵照片。2017年9月,潘振武将军故居被区委宣传部认定为鼎城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潘振武生平事迹陈列室
潘振武生平事迹陈列室位于潘振武将军故居内,由“潘振武同志生平事迹展”和“潘振武遗物展”组成。共展出潘振武生平事迹图片240多幅,分为“沙场骁将”“外交生涯”“主政湖北”“情系家乡”“温馨家庭”“名垂青史”等6个部分;展出潘振武遗物40多件。2017年9月,潘振武生平事迹陈列室被区委宣传部认定为鼎城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人物评价
潘将军戎马一生,60年屡建奇功,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历史长河中一颗别具特色的璀璨明星。潘将军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思想、品德、精神,却千秋留芳,永垂不朽,他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鼎城政协评)
常德振武,孝义光晋,育九女,教九婿,平生无憾事。慰英灵,清白家风人称颂,载誉生前身后名。(潘振武夫人冯光晋评)
在千余位开国将军中,潘振武少将具有传奇特色。他经历过北伐、秋收起义、苏区反“围剿”、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不仅当过骑兵团团长,还有从事宣传、政治、后勤等多项工作的丰富履历。这样一位戎马一生的将军,还在摄影、书法、根雕等艺术领域别有造就。(《新湖南》评)
轶事典故
改名
由于潘振武的两个哥哥夭折,父母希望他平安长大,因此取名潘人安。农民起义失败后,反动势力发出通缉令,悬赏五百银圆缉拿潘人安。潘人安不得不远走他乡,后改名为“振武”,取投身武装重振革命之意。
编排活报剧
潘振武在战士剧社时期,经过罗荣桓政委的指点,潘振武以豪绅杨子君抓他父亲坐监牢、勒索光洋100块为题材,写出土豪劣绅欺压农民的剧本,经过大家讨论修改定稿后,演出了此剧,由此拉开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演文明戏序幕。
第一次反“围剿”时,文艺宣传队按照罗荣桓政委的指示,日夜赶排了《活捉敌师长》《空室清野》等活报剧,于12月在钓峰河滩举行的反“围剿”动员大会上,连同原有的节目演出,使在场的万余名指战员更加坚定了胜利的信心。文艺宣传队也由于宣传了中国工农红军反“围剿”的战略战术,深受军民喜爱,在根据地久演不衰,潘振武等青年战士演文明戏也出了名。从井冈山市到长征路上,潘振武一直都在红军俱乐部进行鼓动宣传工作。
训俘明理得人心
抗战期间,蒋介石不打日本,却调集许多部队围攻红军。在红军与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的一次战斗结束后,潘振武受命负责培训俘虏。面对东北军的这些官兵,潘振武把他们编成班排,为他们组织时事报告会,揭露蒋介石欺骗东北军打红军以达到两败俱伤的阴谋,宣传抗日救国一致对外的道理。
在培训期间,俘虏们享受到了平等的对待,其中受伤的士兵接受了专门医生的治疗。几天之内,俘虏与中国工农红军之间建立了情感联系。随后,上级指示需按原状释放这些俘虏。根据指令,潘振武首先释放了董团长及其随行人员。副团长刘继武因腿部受伤而不愿离开,他抱住潘振武的腿,请求留下共同抗日。潘振武回应称红军条件有限,建议他返回西安市,经过多次劝说,刘继武最终离去。红军向释放的士兵每人发放了三块大洋,军官则获得五块大洋。在离别前,红军组织了聚餐,并由宣传队为俘虏们呈献了特别演出。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官兵在启程时,与红军官兵告别,相互挥手。在欢送的队伍中,双方共同高呼“誓死不当亡国奴”和“一定要打回老家去”的口号。董团长在被释放后,途中被胡宗南扣留。胡宗南致电张学良,要求他领回董团长并执行枪决,威胁若不如此则不承认其为国军。胡宗南同时将此事上报给蒋介石。在蒋介石的压力下,张学良被迫处决了董团长和刘继武。部分俘虏为躲避特务的追查和迫害,选择重返中国工农红军,其中一些人后来还成为了红军骑兵的指挥官。
参考资料
潘振武将军轶事.鼎城政协.2025-02-07
潘振武故居简介.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2025-02-07
潘振武.常德市人民政府.2025-02-08
常德的开国将军——潘振武.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2025-02-07
【红色故事】潘振武从军记.微信公众平台.2025-02-07
开国将军潘振武和他的九个女儿.新湖南.2025-02-07
【红色印迹】革命纪念设施(二).微信公众平台.2025-02-07
【红色人物】开国将军——潘振武.微信公众平台.2025-02-08
艺术学院举办特色党建品牌活动演出话剧《天籁》.山东科技大学新闻网.2025-02-13
潘振武故居.湖南红色记忆多媒体资源库.2025-02-08
【百名主播讲党史】开国将军潘振武.腾讯网.2025-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