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苏履吉

苏履吉,字其旋,号九斋,德化县春美乡双翰村人,生于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他自幼好学,7岁入私塾启蒙,18岁入泮,工于诗,“未弱冠,以诗受知学使陈春淑补博士弟子员”,21岁补,26岁赴福州峰书院攻读。

苏履吉早年迫于生计,在家乡亦耕亦读,爱新觉罗·颙琰十二年(1807年)在家乡双翰之登第堂、扳龙斋开设教馆,“设帐课徒”。

个人简介

苏履吉,6岁与其从叔意堂入塾启蒙。自幼好学,及长工诗。未弱冠,以诗受知学使陈春淑补博士第子员,22岁补廪。嘉庆十八年(1813)登拔萃科,翌年春廷试入选以县令用,签分甘肃省,二十年(1815)赴任。初莅庆阳市,先后调崇信县正宁县灵台县、洮州(今临潭县),弭节皋兰县,摄篆漳津,三知敦煌市,委署贵德(今青海省辖)司马,升安西直隶州正堂,署哈府(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辖)正堂。历职边塞20余年,足迹遍甘肃及今青海省、新疆部分地区。所到之处,恤民惠政,善析冤狱,乐育人才,“荒政所活者数万人,书院所成者数百士”,被称为“神君”、“生佛”,尤为陇西县人民所竞颂。爱新觉罗·旻宁(1821~1850)中丁忧归梓服丧,期满调广东佛山海防厅。卒于任上,舆榇归葬。

人物经历

苏履吉自幼爱好吟咏。不论是青少年在学与执教村塾时期,或壮年任职边塞,公余间隙常与友朋、同僚酬和,击赏互砺;或自叙感怀,口占所历;或夫妻间调琴步韵,怡雅情浓。至51岁,已作诗3000余首。几乎一官而诗一集。其中从26岁至51岁所写选录800余首,编为8卷,名《友竹山房诗草》,由其年友、临洮县(今甘肃临洮)人陆芝田作序,韩荣光、连士荃(德化甲头人)、台州(今浙江临海)太守王厚庆等题词。另又选录数10首,与其妻张淑芳所写部分诗篇,合辑为《怜香杂咏》。以上两诗集,于爱新觉罗·旻宁十五年(1835)刊印于兰城(今兰州市)。

主要作品

苏履吉出生于穷僻山村,祖辈业农,与贫苦劳动人民有深厚情缘,其思想感情常流露笔端。如年轻在学时期所写:

闰五月初七日喜雨

皇天原不困苍生,底事吾人怪久晴。

昨日骄阳犹烈烈,今朝甘泽已盈盈。

地多宜黍锄云种,田少流泉带雨耕。

慰望岂惟农者辈,一溪清水助书声。

中年作宰敦煌市所写:

五月初九日夜喜雨

一夜淋漓雨,夜阶滴沥闻。

自天施霖霖,匝地见缤纷。

足慰三农望,应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欣。

为霖胜金玉,先卜稼如云。

沙州竹枝词八首(录第二、八首)

(二)

冬浇春种喜安苗,无雨全凭积雪消。

立夏十渠量水日,一分争道岁丰饶②。

(八)

前途沙漠达新疆,万里征夫是我郎。

妇女相随甘受苦,不贪翠羽与明珰③。

又写:

大宪极蒙奖誉志愧

古人作吏重爱民,今人作吏先患贫。

爱民患贫不两立,聚敛何如有盗臣。

官取诸民民取土,此中应识民艰苦。

半丝半粒悉脂膏,视此岂容为过取。

我闻国计关民生,民能一心成坚城!

是太平亲民吏,曷不慎守贻令名。

从以上诗篇,可以窥见其同情劳动人民疾苦,具有同呼吸共命运之感慨。

苏履吉自37岁到甘肃省,历任崇信县敦煌市等知县,兼署洮州、贵德司马,至51岁,已在边塞15年,历尽荒漠霜雪严寒之苦。他勤政惠民,上司虽予奖誉,但从未升迁提拔,有人为其抱不平,他竟以“感恩何必受恩深,为有弦歌荷赏音”等语回答,看透宦海的升迁沉浮,而敝帚自珍,洁身自爱,寄娱诗书。他先后与友人、同僚酬和互勉写道:“尽奈消愁属诗卷,那堪羞涩为囊钱”、“囊羞薄宦诗为富,句喜高才韵不穷”、“立学但求堪用世,读书何必定为官”。又见他第二次任敦煌知县时作《敦煌藏拙居杂咏八首》(录第一、二、六、七首):

(一)

我爱居藏拙。门通曲径幽。

公余时退步,多半此勾留。

(二)

我爱居藏拙, 墙高不碍风。

有时来满座,恰是一春中。

(六)

我爱居藏拙,书先凿壁安。

闲来无一事,取向枕边看。

(八)

我爱居藏拙,灯光映座隅。

独行如对影,自问愧曾无?

苏履吉的诗篇,还表现其孝亲之怀,悌弟敬友之雅。他的祖父、父亲皆早逝,祖母、母亲相继孀居。祖父母婚后三年,祖父去世,其父始遗娠3月;祖母抚孤,历尽艰辛。因此,苏履吉对祖母、母亲至孝,在外常寄语怀思,逢其生辰屡次赋诗遥祝。尤其对祖母范氏。他到甘肃省的第二年,即派人不远万里将77岁高龄的祖母接到甘肃,随任奉侍7年,然后由亲人护送南归。如:

五月十六日家慈诞辰

家慈诞辰

(时年五十有五)

年登重五老慈亲,万里今朝忆诞辰。

蒲酒好斟南至日,花长护北堂春。

西关望隔怀儿远,东海筹添阅岁频。

菽水承欢娱彩舞,可知遥祝属行人。

(写于西行赴甘肃途中)

七月初八日祖母诞辰

(时年七十有六)

题旌今沐圣恩覃,茹苦应教晚节甘。

客岁秋风归阙北,今朝寿日忆闽南。

八旬方喜年开六,七夕难忘事乞三④。

但愿延龄符远祝,承欢长得奉饴含。

他尊敬师长。如:

代祝方容斋夫子寿

得瞻师范已三年,最是文章道谊联。

问世真如山斗仰,作人端比鉴行悬。

早推经济登芸阁,久荷丝纶到木天。

南极洲星辉长纪颂,玉堂清署一神仙。

他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名胜古迹。如:

武夷山市

舟人遥指武夷山,山下泉流九曲湾。

境冠八闽谁与比,春当三月客登攀。

峰峦秀出诸天外,磴道高悬半石间。

玉女料应怜远去,归来好认旧时颜。

(写于西行赴甘肃省途中)

过黄州坡公游赤壁市

赤壁当年纪胜游,山川岂改旧黄州府

地非曹氏焚舟去,名为坡公作赋留。

万里犹容客四望,一江惟见水东流。

文人到处皆成景,何必区区问是不!

游月牙泉归途漫咏

旧日诗章在,相看壁上留。

一痕鸿印爪,十里马回头。

沙际波纹动,池边月影浮。

岚光迷曲径,渠水满平畴。

绿树浓于染,青苗嫩欲抽。

归途饶景色,觅句纪重游。

人物影响

他关怀晚辈,谆谆诱导。如《劝王青压少饮酒》诗(青压是他的学生、属僚),诗中规勉其节制饮酒,勿因酒醉而失大雅,贻误大事。又常写诗勉励儿女弟妹,须勤俭持家,努力学业,孝侍慈亲等。他的妹妹、诗女苏如兰和妻子张淑芳皆工诗善吟,与苏履吉对他们的熏陶,当不无深远的影响。

苏履吉是一位“书之邑乘,腾以荐章”的名宦,是一位知名的诗人。从《友竹山房诗草》遗著中,更可以窥见其高尚品德、性灵、胸臆与为人。

人物评价

苏履吉为官十分清廉,在敦煌市7年,他长住署内藏拙山房,也没有为妻儿、家乡父老攒下金银田舍,在家乡春美双翰,“妻还知俭亲浇菜,子亦安贫学种瓜”,与普通百姓无二。

他领取的俸银,除了安排家用、接济长辈、资助弟妹,还要捐助当地的文教发展,因此,赴任时借的路费一直迟迟没还清,从其弟写给他的家书中可知,家里一直被催债,其为官之清廉实在令人叹服。

参考资料

苏履吉.福建省纪委监委网站.2021-10-14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