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删帖公司,是互联网络发展壮大而涌现出的一种新型职业,即专门为他人或公司删除负面消息的公司。
形成
互联网广播(Internet radio)在6年前作为人们的一种爱好而诞生的,现在已经发展成一种可自我发展的业务。因此,在网络搜索引擎上输入“删除负面信息”,就可以找到关于“职业删帖”的相关信息20多万条。形形色色的职业删帖公司纷纷涌现,“删除网帖”成为他们的生财之道,被美其名曰“网络危机公关”。
业务
这些企业大多集中在北京、广州市、上海市等大城市。它们主要以广告公司、管理咨询公司的身份对外接洽一些关于个人商业品牌的正负面的、普通人之间的“攻击帖”,即新闻媒体的曝光监督报道发出后,如何阻止继续追踪报道、删除网络上大量的转载稿等。
招揽手段
这些公司将潜在“客户”的心理拿捏得十分准确。并大多发布在网络上的广告中,对外推介的标题就是“企业危机公关、删除负面信息”,并留下手机号和QQ号等联系方式。
收费标准
除国家网站外,首先双方会会鉴定一份保密合同,再针对媒体的不同,总体转载有多少,及具体事件,而收取不同的费用。若要删除新闻网上的一篇负面报道,价格一般在2000元。如果一个知名企业出现负面报道,一旦形成批量转载,仅“删帖”的“一单”生意就需十几万甚至是几十万元。更多时候,整体收费还要“视具体要删除内容的技术难度而定”,酌情添加。
相关声音
市民:企业“删帖”不负责任
很多“PR人”拥有自己的行业链条:固定的客户群、不期而至的揭黑性新闻报道、利益均沾的网站内部人士等。在一匿名的“PR人”向记者提供的“合作媒体名单”中,新浪、搜狐和网易等数十家知名网站赫然在列。但即便这些“PR人”也承认,对于病急乱投医的企业来说,“删帖”背后存在着更大的隐患。如果被曝光企业采取花钱“删帖”的方式企图隐瞒存在的问题,是“非正规的品牌的下三烂手段”。很多人认为,这阻碍了社会大众获取信息的自由,会严重影响其品牌形象。
律师:“删帖”侵犯公众知情权
在最新的工商经营范围中并无“危机公关”一项。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企业与提供此类服务的企业签订合同,规定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删除新闻监督稿件的做法,与被曝光企业恶意收购报纸并无二致。”对于问题“删帖”应对监督报道的做法,山东德义律师事务所的律师苏传孝认为,虽然很多人认为,对这样的行为缺乏直接的规定,暴露了中国法律的空白,但根据国家民法通则的第七条的规定,被监督企业恶意花钱“删帖”,损害了社会的公共利益,让很多原本应该了解行业黑幕的人,减少了防范机会。
在网络媒体日渐发达的今天,“删帖”灭火的做法侵害了新闻媒体的正当权益,降低了媒体的影响力,而且也侵犯了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对于类似的情况,相关媒体和社会公众,完全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追究新闻删帖人和背后指使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