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堂
王建堂(1912年——1992年6月),字家林,四川省北川县曲山场(当年属安县管辖)人,中国抗日民族英雄。抗战时在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集团军(川军)第四十四军中,先后担任排长、副官、连长、司令部参谋、副营长等职,并多次担任敢死队长。因背负父亲所赐“死”字旗英勇抗日而名震天下。
王建堂7岁读私塾,15岁时到内江中学插班就学。1931年,王建堂考入“江彰文学院”,1933年,王建堂辍学后,以小学老师、民众教育馆等职业谋生。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王建堂决心从军报国,组织了川西北青年请缨杀敌队。1938年初春,王建堂东出四川,奔赴抗日前线。1938年,王建堂在马鞍山遇险身负重伤被送到战地医院抢救幸存,1943年10月,王建堂参加了常桃会战。1949年12月,王建堂随部在成都起义。1950年3月,王建堂解甲还乡。1980年,王建堂被北川县列为社会救济的孤老;1981年,王建堂被聘为北川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委员,撰写了多篇有史料价值的文章。1992年6月,王建堂病逝,终年80岁。
王建堂背负着“死”字旗转战于抗日沙场上,先后参加了武汉会战、鄂西会战、大洪山保卫战、常德会战、长沙会战等战役。他参加大小战斗数十次,负伤4次,多次立功授奖(其中二次被最高长官部授予甲级勋章)。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2年,王建堂出生。他7岁读私塾,15岁时由于家庭经济不支,便随在内江经商的舅父到内江中学插班就学。舅父商号倒闭后又到中坝(现江油)“省立第二中学高三班插班读书”。1931年,当时军阀割据,王建堂考入“江彰文学院”,1933年,该校停办,王建堂缀学后,以小学老师、民众教育馆等职业谋生。后来,王建堂娶妻成家,生有一女。
从军报国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小学教员王建堂邀约了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朋友在一起商量,决心从军报国,组织了一支176人的队伍,成员主要有青年学生、社会青年、小商小贩和农村小伙子。大家一致推举王建堂为首,并把这支抗日队伍名为“川西北青年请缨杀敌队”,并呈请安县政府,申请出征抗日。当时安县县长成云章很快批准了王建堂等人的请缨恳求,并把“川西北青年请缨杀敌队”安置在“大安游艺场”(今安昌公园)内,同时以县政府名义与上级联系办理有关事项。
王建堂率领“川西北青年请缨杀敌队”步行到了成都,在四川军管区报到,军管区派参谋长赵斌竭尽抚慰事宜,还赠送请缨杀敌队一面上书有“民族之光”的大旗以志褒扬。后王建堂再步行至重庆,经3个月训练后编入二十九集团军野战补充二团,于1938年初春东出四川,奔赴抗日前线。
背负“死”字旗抗日
王建堂背负着“死”字旗转战在抗日沙场上,先后参加了武汉会战、鄂西会战、大洪山保卫战、常德会战、长沙会战等战役。7年中一直处在火线上,参加大小战斗数十次,负伤4次,多次立功授奖(其中二次被最高长官部授予甲级勋章)。
马鞍山遇险
1938年盛夏,二十九集团军要在马鞍山占领阵地,掩护其它各部向西转进。王建堂带领全排率先向马鞍山脊出发,刚蹬上山脊便碰到3个日军,王建堂的左肋被其中一个日军的刺刀刺中。王建堂身负重伤,被紧急包扎后送往战地医院抢救幸存。
参加常桃会战
1940年,四川省军管区为王家送来了一块"父义子忠"的匾额,以褒扬他们的"精忠报国"。1943年10月上旬,“常(德)桃(源)会战”开始。王建堂参加战斗并率领所部消灭数十日军,缴获日军小汽艇3艘(艇上有敌尸11具),其中指挥艇上有敌作战计划和地图,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情报。为此,战区长官部授予王建堂甲级勋章一枚。
创作话剧《白云深处》
抗战胜利后,王建堂随部队留守南京,不久被送到中国文学院进修。他创作出话剧《白云深处》,并得以公演。
回到家乡
1949年12月,王建堂随部在成都起义。1950年3月,王建堂解甲还乡。家人因长期得不到他的音信,不知其生死,王建堂的妻子在公婆的一再劝说下,带着年幼的女儿回了娘家,从此杳无音讯。1980年,王建堂被北川县列为社会救济的孤老;1981年,被聘为北川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委员,撰写了多篇有史料价值的文章。
逝世
1992年6月,王建堂病逝,终年80岁。
社会任职
人物轶事
父亲赐儿“死”字旗
1937年初冬,安县社会各界在县城公园口的“大安游艺场”召开欢送出征大会,欢送王建堂及“川西北青年请缨杀敌队”,王建堂的父亲王者成寄来一个包裹,包裹里是一块粗土白布做成的旗帜,旗帜的正中写着一个斗大的“死”字,旗的右边写着“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份上尽忠”;旗的左边写道“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份。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1938年初春,王建堂东出四川,奔赴抗日前线。
这面“死字旗”在抗战时期因王建堂受伤不幸遗失。八十年代中期,在当地政府请托下,王建堂凭借记忆复制出“死字旗”。2008年汶川地震,展示于北川县文化馆的死字旗复制品被毁。后又根据资料制作出第二件“死字旗”复制品,现展出于成都的建川博物馆。
“父义子忠”金匾
王建堂父亲王者成为儿子送“死”字旗的消息成了特大新闻,新闻媒体纷纷报道,当时成都《新新新闻》以“模范父亲”为标题,内容除刊登“死”字旗上的原文外,并叙述了“义民王者成送子出征”之事。1939年春节刚过,四川军管区专门派员,会同安县政府,并组织曲山场机关法团、学校及乡民把一面木匾送到王家。匾的正中是“父义子忠”四个大字,上款是“义民王者成送子出征光荣”,下款是“四川军管区司令部赠”。王氏父子深明大义,精忠报国的壮举被人们称赞。
带缺的银元
王建堂在当连副(相当于副连长)时,分管全连一百多号人的后勤军需。一次连里发完饷,有一枚银元因有缺损而未发出,看似这枚银元无用,又不舍得丢弃,于是王建堂便将它放在上衣口袋里,闲暇时拿在手里玩弄消遣。这天战斗又打响了,王建堂及所在部队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向日军阵地冲去。战友们不断地成个成片中弹倒下,突然,王建堂猛地一下感到小腹右侧先是一震,接着一阵巨痛,他立即下意识地反应是自己肯定中弹了,但他憋着还未倒下的一口气,继续向前冲去。战斗结束后,他觉得刚才负伤的部位没有当初那样剧痛了。后来找到卫生员检查,发现是那枚银元帮他挡住了子弹。
夜袭茶陵
四十四军曾先后多次进攻日军占领的茶陵县城,规模较大的有3次。其中一次,师部任命王建堂为敢死队长夜袭茶陵县城。王建堂率领数十人组成的敢死队,从茶陵东南门之间攀城而上,向日军守敌突然袭击。日军措手不及,被打得四处逃窜,死伤大部,剩余的一边负隅顽抗,一边向上求援。尔后日军援军反攻夺城,于是团部再增派一连人归王建堂指挥。此次战斗,敌军伤亡过百人,而四十四军仅负伤2人。
个人生活
王建堂与妻子生有一女,因长期得不到王建堂的音信,妻子在公婆的一再劝说下,带着年幼的女儿回了娘家,从此杳无音讯。父亲王者成为人正直,是川西北著名四大玩友(川剧坐唱)之一,常演文天祥、伍子胥、精忠报国等传统剧目,被人敬为“清客”,人们尊称“者大爷”。王建堂侄子是王烈勋。
获得荣誉
王建堂多次立功授奖,其中二次被最高长官部授予甲级勋章。1940年,四川省军管区送了一块"父义子忠"的匾额给王家,以褒扬王建堂父子的"精忠报国"。
相关纪念
文字纪念
芦沟桥头狼烟急,壮士请缨辞故里。
父亲赐儿死字旗,舍孝尽忠为义举。
拭血裹尸驱日寇,感天动地鬼神泣。
高歌一曲唱先辈,誓做中华好儿女。
影视纪念
2015年7月,央视新闻频道推出《匹夫有责》系列报道,绵阳市北川“死字旗”故事作为该系列报道的开篇之作,讲述了78年前发生在北川的王建堂和王者成“父义子忠”故事。此外,纪录片《国仗——川军抗战实录》和电视剧《壮士出川》反映了王建堂父子“父义子忠”的情节和篇章。
参考资料
王烈勋 ‖ 川军抗战的符号:王建堂宗亲传人详解“死”字旗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2024-12-25
【方志安州•红色文化】王烈勋‖川军抗战的符号:王建堂宗亲传人详解“死”字旗.绵阳市安州区人民政府.2024-12-25
抗日川军 铁血忠魂③——“死字旗”传奇 .四川政协报社.2024-12-25
一位父亲送25岁儿子“死字旗”:伤时拭血 死后裹身 .央视新闻.2024-12-25
【党史故事】“死”字旗 .凯里市教育局.2024-12-25
红船读图丨出川抗战,父传“死”字旗.搜狐网.2024-12-25
绵阳:父义子忠“死字旗” 彰显不屈民族魂.四川文明网.2024-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