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罗素(Karrusel),又称“旋转木马”,是由丹麦籍制表师Bahne Bonniksen于1892年发明的一种可旋转的框架结构。
发明背景
卡罗素的发明源于制表师Bahne Bonniksen的愿望,他希望能创造出一种能够对抗地心引力且价格亲民的特殊擒纵机构。卡罗素的设计初衷是为了改进钟表的走时精度,特别是在航海用的天文台表中,地心引力对摆轮和游丝的影响尤为显著。为了应对这个问题,Abraham-Louis Breguet在1795年发明了陀飞轮,并在1801年获得了专利。然而,由于制作难度高,过去两个世纪中只制作了几百个陀飞轮。Bonniksen简化了旋转擒纵装置并于1892年取得了专利,将其命名为卡罗素,意为“旋转”。
工作原理
卡罗素的工作原理类似于陀飞轮,都是为了减少地心引力对摆轮和游丝的影响。卡罗素的旋转速度较陀飞轮慢,大约34至52.5分钟转一圈。尽管在准确性方面有所妥协,但卡罗素的结构简单,易于制作,因此被称为“穷人陀飞轮”。
制作与应用
卡罗素的制作在英国考文垂完成,并在克佑天文台进行了测试,部分产品还曾供英国皇家海军使用。卡罗素的结构经过简化和加强,使其性能超过了原始的陀飞轮擒纵装置。
影响与发展
卡罗素并未撼动陀飞轮在天文台表中的重要地位,但它在20世纪的发展使得除了杠杆式之外的其他陀飞轮逐渐衰落。1930年代起,使用杠杆式陀飞轮的腕表开始普及,陀飞轮天文台怀表成为高端航海表。杠杆式陀飞轮手表也在日内瓦天文台竞赛中崭露头角,直至1969年因石英表的引入而结束。
当代现状
随着机械表的复兴,陀飞轮再次成为焦点。Audemars Piguet于1986年推出超薄型自动陀飞轮腕表,开启了陀飞轮表款的新时代。如今,陀飞轮不仅代表着钟表艺术的巅峰,也是一种展现人类技术和创造力的方式。尽管陀飞轮的实际作用可能不如预期,但它仍然是钟表界的标志性技术之一。
特殊型号
Blancpain宝珀在2008年推出了自己的卡罗素机芯,证明了卡罗素同样可以实现同轴旋转和一分钟转一圈的功能,这对卡罗素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后,宝珀还推出了中国龙限量版卡罗素腕表,结合了中国文化元素,展现了品牌的创新精神。
参考资料
BLANCPAIN Carrousel Volant Une Minute-世界腕表 World....世界腕表.2024-10-31
你分得清陀飞轮和卡罗素吗?.百家号.2024-10-31
这项古老技艺,终于翻身了吗?.百家号.202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