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源永安寺,亦称永安禅寺,位于浑源县。该寺也是当地的水陆法会道场。永安寺坐西北朝东南,两进院落,东、西宽52米,南、北深124米,占地面积6450平方米。主要文物遗存有中轴线上山门、天王殿、传法正宗殿及东、西两侧配殿、垛殿等。
永安寺始建于金朝,后被大火烧毁。元朝初年,永安军节度使高定捐资重建永安寺。元延祐二年(1315),高定之孙高璞捐建了永安寺主殿—传法正宗殿。明洪武十六年(1383),永安寺修葺一新,成为州属僧众管理机构的驻所。顺治五年(1648),浑源城被兵火摧毁,城内殿舍大部被毁,康熙初年,当地人士捐金修缮永安寺,而后又经历多次修缮。寺前牌坊和三进院在民国末年,被毁。新中国成立后,永安寺曾被占用,1980年起,永安寺由浑源县文物管理所负责保护管理。1998年至2000年,永安寺内的传法正宗殿等进行了修缮。
1986年6月,浑源永安寺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永安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11月,永安寺传法正宗殿水陆壁画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名称由来
永安寺曾俗称“大寺”。永安军节度使高定捐资重建,因高定官职是永安军节度使,归里后又号永安居士,故寺名为“永安寺”。
历史沿革
根据景泰《寰宇通志》卷八十一的记载,永安寺的创建年代为金朝。永安寺曾被一场大火烧毁。元朝初年,永安军节度使高定捐资重建永安寺,修建了佛殿、云堂、方丈、府库。至元二十六年(1289),高家族人高仲挥、高琰捐资修建山门。元延祐二年(1315),高定之孙高璞捐建了永安寺主殿—传法正宗殿。明洪武十六年(1383),永安寺修葺一新,成为州属僧众管理机构的驻所。嘉靖二十二年(1543),山西行都司大同后卫指挥使郭江重新修缮传法正宗殿。顺治五年(1648),浑源城被兵火摧毁,城内殿舍大部被毁,永安寺内有部分殿宇损毁。康熙初年,当地人士捐金修缮永安寺,之后又于康熙、乾隆、爱新觉罗·颙琰年间四次进行修缮。
民国末年,寺前牌坊和三进院(铁佛寺)建筑物被毁。新中国成立后,永安寺曾被城关二小、县剧团占用,1980年起由浑源县文物管理所负责保护管理。1998年至2000年,国家文物局、山西省文物局拨专款对永安寺内的传法正宗殿、山门、天王殿进行了修缮。
建筑布局
浑源永安寺坐西北朝东南,两进院落,东、西宽52米,南、北深124米,占地面积6450平方米,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存有山门、天王殿、传法正宗殿,东、西两侧存有东配殿、西配殿、东垛殿、西垛殿。寺内现存文物建筑物7座(传法正宗殿为元代建筑,其余均为清代建筑),明清时期壁画305.4平方米,元代、清代碑碣各1方。
主要建筑
概况
永安寺主要文物遗存有中轴线上山门、天王殿、传法正宗殿及东、西两侧配殿、垛殿。山门面宽五间,进深两间,单檐悬山式屋顶,开列三门,正中门面高大,两旁各有一砖雕拱门。天王殿面宽五间,进深两间,单檐悬山式屋顶,青灰筒板瓦布顶。东西配殿面宽七间,进深三间,单檐硬山顶,青灰筒瓦盖顶。东、西垛殿各三间,硬山顶,青灰筒板瓦布顶。
传法正宗殿
传法正宗殿为元延祐二年(1315)原构,殿内满堂水陆画、建筑彩画及殿顶五彩琉璃均保存完好。传法正宗殿为单檐庑殿顶建筑,殿身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梁架为六架椽屋四椽栿对后乳栿通檐用三柱,四椽栿前端伸至斗拱之上截成方形,后端插于金柱之上。大殿由16根檐柱与4根金柱组成,柱顶卷杀,殿内施减柱造,当心间顶部设天宫楼阁式藻井(藻井顶部为八角形,中心为井底盖板,两层斗拱叠置承托;中层为天宫楼阁下加斗拱承托,底层又施以斗拱),其余部位为彻上露明造。斗拱分布于四面檐柱之上,一周共设34朵,补间斗拱除明间为2朵外,其余皆为1朵。斗拱为五铺作单抄单下昂里转双抄计心造做法,昂为琴面昂,并有假华头子,瓜子慢拱均为隐刻,耍头为蚂蚱头,稍间转角铺作与补间铺作做成鸳鸯交首拱,整体形状简洁古雅,保留了元代斗拱的基本特点。瓦顶筒板布瓦覆盖,前坡为黄琉璃筒瓦,山面及后坡为黄、绿、蓝琉璃筒瓦杂色相间,正脊施脊筒子,端设大吻,中央置宝刹;戗脊端设戗兽,岔脊端坐仙人,其后立走兽3枚。殿身除前檐明间及两次间设隔扇门、后檐明间设板门外,其余部位均砌造檐墙。
壁画遗存
明王演法图
永安寺传法正宗殿北壁绘十组明王图像,这组图像共37尊人物、14尊瑞兽,它们分别为不动明王、无能胜明王、大力明王、步掷明王、马头明王、德迦明王、降三世明王、大笑明王、甘露军咤明王、大轮明王,依据佛教密宗理论,诸佛可显化为自性轮身、正法轮身和教令轮身三种身形,其中明王为佛的教令轮身,所谓教令轮身即菩萨受佛之教令而化现为忿怒威猛形相,以摧伏邪魔,由此可见,明王所呈现的是忿怒威猛的相貌特点。这10尊明王怒发冲冠,多头多臂,身骑虎、象、狮、龙等食肉目,手持法器,表现出惩治恶人时的忿怒形象。
化生天道图
化生天道图为永安寺传法正宗殿东壁上层由北向南第一至第十组内容,这幅长卷共绘水陆诸神84尊,讲述天藏王菩萨引领无色界四空天众、色界禅天众、大梵天王、欲界上四天主并诸天众、功利帝释天主并诸天众、东方持国天王众、南方增长天王众、西方广目天王众和北方多闻天王众等诸神远离三途苦果,消除一切业障,享受喜福的因缘故事。而天藏王菩萨是元代上等社会信仰萨满教中”天神“的化身,是统领日月山川风雨雷电一切神灵之主,在水陆壁画诸神中有着至高的位置。
厚德载物图
厚德载物图为永安寺传法正宗殿西壁上层由北向南第一至第十四组内容,共绘水陆人物72尊,这十四组长卷描绘了五岳神众、四海龙王众、江河淮济四渎诸龙神众、五湖百川诸龙神众、波池井泉诸龙神众等诸神在持地菩萨和后土娘娘圣母的庇佑下添加福德,使水陆通畅、桨轮船平安、风调雨顺,一切呈现和谐的景象。
道化十方图
道化十方图为永安寺传法正宗殿东壁上层由北向南第十一至第十七组、东壁中间层、南壁殿门东侧上层和南壁中间由东向西第一组内容,这幅长卷约24.57米,共绘水陆人物193尊,画中讲述了北极紫微大帝、太乙诸神五方五方上帝、日月光天子、金木水火土星真君、罗候寺、技都等诸神从迷茫中觉醒,脱凡胎入神道后远离恶习,从而呈现出身体康泰、长生不老的相貌。
保护开发
因年久失修,永安寺传法正宗殿、天王殿、山门等文物建筑残损险情严重,寺院及周边环境破坏严重,文物管理用房、游客接待用房及安防、消防、水电等基础设施缺失,严重影响了永安寺保护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永安寺的保护修缮工程先后持续近20年,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与大同市文物局、浑源县文物局共同组织技术力量开展现状勘察测绘学与修缮设计方案编制工作,并实施了局部抢险加固工程;第二阶段为1998年至2004年,国家文物局与山西省文物局共同拨款314万元、浑源县人民政府自筹经费75.79万元,对永安寺开展全面修缮、基础设施建设及内外环境整治工程,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派遣技术组完成现状补充勘察、修缮设计方案优化及保护修缮工程施工等系列任务。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价值意义
永安寺创建于金朝,800多年来由创建之初单一的佛教寺院逐渐发展成为集儒、释、道“三教合一”及丰富民俗信仰与文化内涵于一体的综合性古代寺庙历史文化遗产,积淀了当地不同历史时期社会观念和文化演进的历史轨迹。永安寺传法正宗殿虽历经多次维修保护,但仍然完整地保存了其原有结构形制、建筑风貌、材料工艺和别具特色的营造技法,是研究中国晋北地区早期木构建筑技术史的重要经典实例,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史证价值。
永安寺传法正宗殿大木作减柱造法、梭柱造法、小木作上昂造法、庑殿顶假错推山造法及隐刻梭状翼行拱等独特的营造技艺。是历代文人雅士赋诗题咏的宝地,更是研究晋北地区古代寺庙选址与寺庙古典园林历史所不可或缺的史料。
永安寺是千百年来浑源古城及周边地区广大民众每逢岁时节令举行庙会活动来感恩过往、乞求福报、憧憬未来的重要公共文化场所,是承载古老祭祀文化和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文化遗产,是国内外的重要历史文化游览研学胜地,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社会文化价值。
相关事件
2024年8月,随着《黑神话:悟空》的上线,山西文旅也在8月22日发布作品,推荐了与永安寺有关的旅游线路。
参考资料
探访山西古刹永安寺:元代水陆壁画演绎“儒释道”文化.百家号.2024-04-02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的通知 .中国政府网.2024-08-22
浑源永安寺(第五批国保).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2024-08-23
永安寺.抖音短视频.2024-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