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随机推荐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Library)位于北京市新街口,是“全国师范院校图书馆联盟”发起成员馆之一。2008年3月,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被中国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发端于1902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图书室;1917年,学校正式建立“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1937年至1946年,由于日军的侵略,图书馆随学校西迁陕西省;1946年,图书馆复员回到北京恢复运作。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学校复用“北京师范大学”原名,图书馆随校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截至2018年底,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主馆面积3.2万平方米,主馆南区、学科分馆等面积0.39万平方米,昌平校园G区分馆面积0.5万平方米,总计4.09万平方米。

历史沿革

馆藏实力

馆藏资源

截至2018年底,图书馆共藏有包括中外文图书、期刊、学位论文等在内的印本文献510.1万余册;引进各类型中外文数据库374个,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11万余种、学位论文882万余篇、中外文电子图书874万余册,建设各类型特色馆藏资源数据库26个。藏有古籍线装书3万余种40万余册;善本古籍3500余种,宋元刊本逾30种,多为国家一级文物。馆藏古籍中有130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

截至2019年12月,图书馆建设有中国基本古籍库。该库分为4个子库、20个大类、100个细目,精选先秦至民国历代重要典籍,包括流传千古的名著、各学科基本文献和拾遗补缺的特殊著作,各据通行善本,采用爱如生独有的数字化技术制成数码全文,另附1-2个珍贵版本的原版影像。总计收书1万种、17万卷,版本12,500个、20万卷,全文17亿字、影像1200万页,数据总量330G。其收录范围涵盖全部中国历史与文化,其内容总量相当于3部《四库全书

截至2019年12月,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收录有1949年以前的各类文献达500万页以上,包含档案、书籍、期刊、报纸、照片、音视频等多种形式,预计到2018年底将达到1300万页。

截至2019年12月,《瀚堂典藏》古籍数据库以精准校对的小学工具(文字、音韵、训)、古代类书、出土文献类数据为基础,纳入包括经史子集,以及中医药典籍、古典戏曲、敦煌市文献、儒、释、道等历代传世文献,以及大型丛书、史书、方志、民国报刊等,涵盖文史哲等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所应用到的专业古籍文献数据。

截至2013年底,《瀚堂典藏》加工入库的图书种类达一万三千余种,600万帧古籍书影,文字总量近25亿字。

截至2019年12月,《瀚文民国书库》收集了自1900年至1949年之间出版的图书,共约八万余种十二万余册。所收录的图书均参考中国图书分类法,并结合民国图书的时代特点,建立了专业的三级分类体系,包括哲学宗教、社会科学、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艺术、教育、语言文字、文学、历史地理、科学与技术、综合性图书13个一级类目,81个二级类目,498个三级类目。

支撑保障

2000年,图书馆作为首家亚太地区用户率先引进ExLibris(以色列艾利贝斯公司)的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Aleph500。图书馆应用Aleph500,并对其进行了本地化和拓展功能开发,已形成一套针对纸质资源的稳定的工作、管理和开发流程。

2017年9月,图书馆正式上线运行下一代图书馆系统Alma。实施Alma后,图书馆将原有的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Aleph500、开放链接系统SFX及其知识库等分散解决方案进行整合,并与Primo资源发现系统进行无缝集成,实现了馆藏纸质资源、电子资源、数字馆藏等多类型馆藏的统一管理。

组织体系

队伍建设

据2020年4月图书馆官网显示,该馆共有事业编制人员102人,校聘人员4人;博士研究生学历馆员占15.8%,硕士研究生学历馆员占49.5%

机构部门

研究开发

开发成果

2002年至2019年间,馆内工作人员共在专业期刊发表论文757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包括CSSCI收录期刊以及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核心期刊目录》)上共发表338篇论文。参与编撰各类工具书、教材等58部;主持国家、教育部、中国图书馆学会及各类研究课题83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6项,图工委课题16项。

机构荣誉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形象标识是“京师”字体的变形设计,既体现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发端于京师大学堂的历史背景,又似印章的效果,彰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

精神文化

文化活动

据2020年4月图书馆官网显示,北京师范图书馆举办了寻找阅读之“美”、“非遗进校园”——传统文化体验等趣味知识活动,召开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一带一路”建设、新冠病毒暴发对人类社会的警示、区块链的前世今生:从情怀到赋能、亚历山大·普希金:俄国近现代文圣地位何以确立、没有消失的老北京等系列科普人文类讲座。

读者服务

入馆指南

入馆须知

馆藏管理

按照“存古开新,修己惠人”的办馆精神,奉行“秉承传统、强化特色、拓展服务、臻于至善”的服务理念,图书馆采用主分馆管理模式,由一个主馆和十九个分馆及学科资料室组成。共设有9个部门:办公室、文献建设部、文献借阅部、参考咨询部、特藏部、数字化部、分馆管理部、系统技术部和数字图书馆技术研究中心。

截至2007年底,全馆现有正式职工142人。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30.28%;本科人员占40.14%;专科及以下人员占29.85%。高级职称人员占25.95%;中级职称人员占54.2%;初级及以下人员占19.85%。

馆藏特色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以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发展为中心,合理配置保障重点,保持特色。现有包括中外文图书、期刊、学位论文在内的馆藏印本文献357万余册。

教育心理类书刊:藏品包括清末至1949年出版的普通课程标准、教科书以及与这相配套的参考书;清末以来中央政府及地方有关教育事业的法规、文件、图表、报告;与新中国初等教育有关的一批教改资料。藏有教育部课题成果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获奖图书。中文古籍: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藏书颇具特色,它主要以原北京师范大学台湾辅仁大学的旧藏为基础。古籍中以地方志和丛书的收藏最为丰富,成为特色中的代表。在馆藏古籍中,被列为馆藏善本的图书近3500种。以时代划分,宋刻及宋刻元明递修本4种,另有元刻本及元刻明修本27种。

西文古籍: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还藏有十六至十九世纪的羊皮封面装帧的西文古籍,内容涉及哲学、宗教、文学、历史、地理等多方面。

珍稀期刊:藏有20世纪初期240余种珍稀期刊。

京师文库: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建有京师文库,收藏学校教师、校友的学术论著、全校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学校教师编写的各类教材,教育社科医学研究论文奖计划资助论文成果等。

历任馆长

国立北平高等师范学校图书馆

主任:刘宝廉(1917.12--1918.1)

李贻燕(1918.1--1919.9)

程时(1919.9--1920.7)

王文培(1920.7--12)

冯陈祖怡(1920.7--1928)

国立北京师范学校图书馆

黄恭宪(1928--1930)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陆华深(1931--1932)

何日章(1933.1--1946.7)

国立北平师范学院图书馆

赵福来(1947)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图书馆

胡政支(1948)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张云波(1948.4--1957)

王文枢(1958)

王曦(1958--1982)

陶秉福(1984.3--1987.1)

袁铭敦(1987.2--1988)

金宏达(1988.7--1991.4)

曹才翰(1991.5--1997.4)

于天池(1997.5--1999.12)

姜璐(2000.1--2006.4)

刘利(2006.4--)

参考资料

雅思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