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古田富达村

古田富达村

古田县富达族村落 富达村离平湖镇10公里,海拔630米,是一块由“七条洋”组成的高山小盆地,自古人称“高山平原”。

地理位置

全年气候温和,四季怡人,是古田“玉田八景”之一,南宋大理白族自治州学家朱熹曾慕名而来,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蓝洞记》。该村距美丽的古田翠屏湖10公里、离海内外公认的“妇女、儿童保护神、陈靖姑陈靖姑”的 祖庙16公里、到著名风景区屏南县白水洋才50公里。全村拥有耕地面积3300亩,山地面积10070亩。富达畲村二千余人,良田数百亩,为闽省人口最多的畲族自然村之一。

历史传承

富达村肇基于唐朝干符三年(公元876年),距今1130多年。富达村肇基与福州雪峰寺有着很深渊源。雪峰寺名闻遐迩,是诸方祖庭及南方丛林第一。说起雪峰建寺,富达村先祖蓝文卿乃第一功臣。蓝文卿,字汝弼,原为雪峰太平庄一带望族,《古田县志》称其:“豪迈富家资,有子八人。”唐咸通十一年(870年),义存法师到雪峰开山创寺,蓝文卿倾其所有,将自己与长子蓝应潮所居房屋500间和良田7000余亩,牛360头,等等,悉数捐献,充作寺产。干符二年,王审知上疏蓝文卿事,李儇封义存法师为真觉大师,蓝文卿为威武军节度使。

乾符三年,蓝文卿再施田庄房产给寺院,以至资财施尽,决定自己留寺参禅礼佛。他八子中七郎早夭,二郎走漳浦县,三郎往江西省,四郎下长汀县,五郎随父出家雪峰寺为僧,六郎留守闽清堂里,八郎北上浙江丽水。一天,义存法师指着一只白牛对大郎蓝应潮说:“长者自有福地,第乘之,视以憩处。”于是,蓝应潮就骑上白牛,带着家眷出发了。那只神奇的白牛不停地往西走,跋山涉水,走出百余里之遥,到了一处高山平原,山青水秀之地,便停下蹄步。从此,蓝应潮一家人就在这里除地筑室,辟茅为田,重兴家业。并为新居取名“富达”,秉持“耕者富、读者达”之祖训。

蓝文卿及长子应潮去世后,被雪峰寺尊为伽蓝神,塑像供奉。明朝宰相叶向高在重修雪峰寺疏中还称赞道:“长老视世界如梦幻泡影,尽施累巨万之田宅,赤身以去,历八百载,子孙之聚族古田县者,与雪峰相始终。”叶向高时代距今又四百载了,1130多年以来,雪峰寺与富达村世代结缘,薪火相传,延至如今。每年,富达村都组织蓝氏子弟前往雪峰寺祭祖,寺院也热情款待,住持必亲自迎送。寺院里安放蓝公塑像的蓝公堂历代几经修缮,至今仍宏大堂皇,蓝公墓也保存完好。

古田县又称玉田县,自古有“玉田八景”之说,富达村属八景之一,名曰“蓝洞归云”。宋代古田县令李堪诗赞:“洞门不闭日空虚,云去云来何定居。看到虚中生白处,恰如混沌未分初。”南宋大理白族自治州学家朱熹晚年流寓古田县时,曾慕名到此游览,写下《蓝洞记》。无论是“蓝洞归云”,还是《蓝洞记》,之中的“洞”,并不是洞穴,而是有如道家所言的“洞天”,有似于一个世外桃源。朱熹在这篇400多字的散文中,以村庄为“洞天”中心,东西南北依次描绘,不仅状写了“富达八景”:岑巅远眺、南寨曝雪、月滩夜钓、竹坞迷楼、龟林弈暑、曲涧飞、石亭醉日、铜谷飞云,还概括了“富达十大名胜”:金鸡岩、天汉岩、台鼎峰、三台岗、半月乾、七星台、饮鹤泉、石牛丘、丹穴、碧山。一个村庄,竟有八景十名胜之说,世之罕见。

游人到富达,必去探望那头石牛。传说白牛驮着蓝大郎来到富达后,成了功臣,终日养尊处优。又不甘寂寞,经常夜间前往邻村偷吃麦子,担心天亮被人发现,就求助于金鸡山上石鸡帮助放哨,请它天快亮时高声啼鸣,提醒自己赶紧回家。但有一天,金鸡山上雷鸣电闪,一声巨响,击碎石鸡,从此不会啼鸣。石牛只好摸黑提前回家,到村前不小心一脚踩空,陷入烂泥田里,再也爬不起来。变成大石牛。如今,“石牛丘”旁石板上仍留着深深的牛脚印,石牛静静地卧在一汪绿水中,牛背上刻有诗文,字迹模糊不清。据说,一旦有人将诗文全部读出,石牛就会复活。

朱熹笔下的富达村便是他心中的桃花源。这里四季分明,风光常新。春风吹拂,桃红李白;夏季清凉,翠竹万竿;秋高气爽,遍野金黄;冬雪皑皑,银装素裹。而矗立村口的那株千年古樟,粗壮高大,沧桑苍劲,默默不语,守望着古老的村庄。

古老村庄传承着悠久历史,土木砖石建筑承载着厚重文化。走在古街上,走进古里,触摸牌坊石柱,默诵楹联诗句,观赏民俗活动,宛如踏入一条可回首千年的“时空隧道”。

蓝氏祠堂始建于宋祥符五年(1012年),经历千年历史风霜,历朝历代均修缮,至今仍是村中最显赫的建筑,屹立在村中央。富达村人口2600多人,是闽东最大的畲族村,以蓝姓为主,所以,蓝氏祠堂有着浓厚的畲族风情。祠堂两侧的壁画,描绘着畲族始祖龙麒的英雄业绩。用连环画形式表现高辛当朝、龙麒出世、拆榜征番、归朝奉献、招为驸马、讨姓受封……畲族渊源和发展的传奇故事,是畲族文化宝贵遗产。富达村世代耕读,文风鼎盛,科第蝉联,官宦辈出,子孙兴旺发达,在祠堂均可找到映证。宋明清以降,不乏贡生、进士,同知、县令,民国期间,也有三人任本县和外县县长、警察厅署员。新中国成立后,村里走出12名博士,22名硕士,200多名本科生,300名大中专生;担任处级领导有15名,科级领导有40余名。

蓝公府比蓝氏祠堂晚建26年,是专门供奉蓝文卿夫妇及其大儿子蓝应潮的,宋代建筑风格,古朴厚重。府内至今保存有明清时期留下的匾额等文物。清乾隆进士孙璇(富达人)手迹的楹联颇有名气:“溯石牛开创鸿基异迹奇勋派衍至今千余载,拓星苔薰蒸秀气显名达利绪传于后万斯年。”

每年农历正月初四至十五,村里都举行盛大的迎祖祭祖活动,即“蓝公节”。这是富达村一年中最热闹、最隆重的日子,村里大街小巷,车水马龙,村民们抬着蓝文卿和蓝应溯塑像巡游,一路锣鼓大作,号角喧天,鞭炮齐鸣,并上演神戏,直到正月十五将塑像抬回蓝公府,活动始结束。蓝公节祭祖仪俗被列入“市级非物质遗产”名录。每年旧历九月十五,则是祭奠祖宗墓活动,也很壮观,村民倾村而出,浩浩荡荡,祭扫好本地祖宗墓,还组织代表,彩车旌旗,前往雪峰寺祭奠始祖。至于每年的“上巳节歌会”,则是畲族传统的共同节日,对歌盘诗,以歌传言,以诗抒情,无人不歌,无事不诗。整座村庄歌声嘹亮,诗意盎然。

村东头有两座石牌坊,都是节孝坊。一座建于清道光元年,为表彰蓝氏贞女张倩姑而立;另一座建于清光绪十二年,为表彰蓝氏贞女李娥姑而立。四柱三门的架构,古朴凝重的造型,精致的石件,龙凤浮雕围绕着“圣旨”字样,给人以肃穆清高感受。难怪当年朝廷规定,遇到龙凤牌坊,文官落轿,武将下马,一律步行低头穿过牌坊。这可是古田县境内保存最好的两座石牌坊古迹啊!当你触摸到冰凉石柱,不禁为它们能逃脱“文革”时的厄运而庆幸;当你虔诚低头穿行而过,自然为几百年前两位不容易的女性致哀,但更多的是向当年机智勇敢保护牌坊的村民们致敬。

村里还留存有许多明清时期的古厝、古街。古厝翘角高高的风火墙,四堂归水的天井,精湛的屋项泥塑,精巧的回廊造型,精细的门、窗扇、雀替木雕,等等。虽然,青苔已爬满瓦顶,门楼窗棂大都支离破碎,古街面鹅卵石也不那么平整,但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仍散发着浓浓韵味。

富达村立地条件好,森林葱茏,溪水清澈,土地肥沃。有良田3300多亩,山地1万多亩。除传统的粮经作物和林木生产外,近些年,勤劳智慧的村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种植栽培了水果、茭白、茶叶和食用菌,走出一条多种经营特色之路。

人口分布

畲族村寨,大都分散在山岗、丘陵,少数在沿海和海岛上,依山建房、聚族而居、自成村落。建房坐向多坐北朝南。门前多种树木。随山而徙的畲族没有系统完整的风水观念。畲家所居之地,主要是按农耕文化的特点,凭借经验选择山水田皆佳处。一般地说,畲村传统的聚落特点有四:其一,文化地理学所言的散漫型居民点(即"散村")多于集聚形村庄(即"集村")。其二,畲村一般没有严格地按汉族风水理论来布局阳宅,但畲村的宅门和灶门的朝向有一定的讲究。其三,住宅重实用,虽然整体建筑格局与当地汉族民居大致相同,即为土木建筑,但朴实无华,重栽培树木,认为这些树木能"培荫风水"。与农耕文化相关,畲族有以"牛眠地"定为村落者。

“建房”要择吉日。破土动工后要定朝向,立合砖俗称“定”。木工动锯斧要定“驾马”日。房主要备茶、酒、五果、焚香鸣炮祭供“鲁班”。祭后才动工、上梁。其后,请銮驾、贴柱联、压梁谷、挂红布,中堂上书“紫微銮驾”,进宫柱贴联“建屋喜逢黄道日”;“上梁幸遇紫微星”。中庭放个“斗灯”,以示照耀千秋大业。建成后要择日入宅,房主肩挑“祖宗担”,让上辈人先入宅,晚辈后进。旧时,畲族山村,因经济困难住房建造简单,多盖“人字”式或“孩儿撑伞”式的草楼。清代以来,住房多改为土木瓦房,依山建筑。四周均围黄泥土夯筑的土墙。中间分别架有二、四,用七柱或五柱木料,屋顶盖瓦片。正座中间分前厅和后厅。后厅左边常设小门通后山。前后厅两边隔4个正间,专作卧室。正厅前一般都设有二片天井,以堆倒垃圾沤肥农用。有的建有廊庑,前后廊庑分别作用厨房或堆放农具和做猪栏。住房一般有二层楼。楼上低,楼厅高,使厅堂阳光充足。立有固定楼梯或移动手梯通往楼上。楼上则用竹片加泥土或木板做墙壁隔间,楼房间多作粮食仓库或放家具用。每座屋前或屋后均留有小块空地,以晒柴片、衣服、番薯丝等。边角地多种柯木遮荫。50年代后,畲族群众居住条件明显改善,砖瓦房、混凝土结构房逐步取代旧式的房屋。

其他相关

畲族散居福建省各地,古田富达村最为典型。

在目前许多畲族外形逐渐汉化的时候,要看到精彩的民族风俗,就一定要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四至十五去富达村,因为那是富达村畲族蓝姓村民的祭祖日。

畲族的文化使富达村有了鲜明的特色,建房、嫁女、祭祖、对歌,畲族与汉族完全不同的村落形态又是我国乡村文化的独特一支。

畲族“崖栖谷汲”、“搭为寨”的古老习俗,至今有迹可寻。“散居”山水田间,自成村落。以树木“培荫风水”,崇尚图滕,崇拜先祖,擅长以歌代言,祈福世代平安吉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