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中国古代航海史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整理和归纳了几千年来中国的古代航海历史,具体地论述和剖析了各个历史时期航海活动的背景、政策、人物、事件、航路、船舶、科学技术以及航运管理机构、条例和港口等,科学地总结和评价了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杰出成就及其兴衰荣辱的经验教训。本书体例严谨,脉络清晰,内容翔实,考证精详,议论精辟,见地独到,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与实用价值的科学论著。

本书既可作为国内外从事中国航海史以及各种与之相关科学(诸如历史、地理、中西交通史、海外交通史、中外关系史、中日关系史、经济史、科技史、造船史、海港史、外贸史、渔业史、海军史等)的专业与业余研究人员的必备参考读物,又可作为有关系统的院校师生学习与了解中国航海史的教学用书。

作者简介

孙光圻,男,1943年出生,1966年毕业于大连海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运输政策;研究方向: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与策略,交通运输政策与法规。完成了“Zhenghe’s Expeditions to the Western Ocean and His Navigation Technology”,“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回归后香港(澳门)与台湾航运关系研究”,“香港、澳门回归后与内地航运方面有关政策的研究”等科研项目。其中“Zhenghe’s Expeditions to the Western Ocean and His Navigation Technology”获得英国皇家航海学会(Royal Institute of Navigation, UK)最高学术奖——青铜勋章(1993年);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航海史的学科性质及其研究范围和对象

第二节 中国古代航海史概述

第一章 原始社会航海

第一节 优越的航生活费地理条件与自然条件

第二节 原始水上航行工具

第三节 中国民族滨海文化的传播与原始社会的蒙昧航海

第二章 夏、商西周航海

第一节 中国古代航海事业开创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木帆船的诞生

第三节 夏、商、西周的航海活动

第四节 航海知识与技术的积累

第三章 春秋战国航海

第一节 中国古代航海事业形成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春秋战国的航海活动

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已能就以原始的舟筏浮具和原始的导航知识开始海上航行,揭开了利用原始舟筏在海上航行的序幕。这说明中国和地中海国家一样都是世界海洋文化的发祥地。夏、商、周时代,由于木板船与风帆的问世,人们已开始在近海沿岸航行到今日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中南半岛。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航海事业的形成时期, 人们已累积了一些天文定向、地文定位、海洋气象等知识,初步形成了近海远航所需的技术和相关的知识,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海上运输与海上战争。到秦汉时代,海船逐步大型化以及掌握了驶风技术,出现了秦朝徐福船队东渡日本西汉海船远航印度洋的壮举。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孙吴船队巡航台湾和南洋,法显印度航海归国,中国船队远航到了波斯湾

唐朝建立后,经过"贞观之治",中国社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在国力强盛和造船技术进步的基础上,中国与西亚、非洲沿岸国家间的海洋航运有了很大发展。唐朝时由中国航海前往阿拉伯乃至非洲沿岸国家,已由过去的分段航行实现了全程直航,不再需要经印度洋沿岸国家换乘阿拉伯商船中转,而能直接抵达。

由于罗盘广泛地应用于航海,加上前人积累的牵星术、地文、潮流、季风等航海知识,以及造船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水密隔舱技术,使宋代后的航海家可以长年在海上远行。宋代人开辟了横越印度洋的航线,尤有重要意义,宋代航海家从广州市泉州市启航,横越北印度洋,直航至西亚和非洲东海岸。

元代中国海洋航运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海上漕运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元朝建都于大都(今北京),要解决京城地区及北方粮食紧缺问题,就必须从江南调运,其中海上漕运是主要途径之一。

在远洋航运方面,无论是航行规模,还是造船和航海技术方面,元代都超过了唐宋。元代较大的远洋船舶能承载千余人,有十余道风帆。阿拉伯的天文航海技术传入中国,也促进了中国航海技术的发展。

由于当时积极的航海贸易政策和以罗盘导航为标志的航海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中国领先西方进入"定量航海"时期。中国舟帆所及,几达西太平洋与北印度洋全部海岸,与亚非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航海贸易关系。元代远洋航运的发展,促进了国内外贸港口的繁荣,尤其是泉州港,在元代经历了它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不仅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和东方第一大港,而且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海外贸易港。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